北科大全民國防教育行:走讀自來水博物館
照片
114年11月11日,北科大帶領修習「全民國防教育-防衛動員」課程的學生前往臺北自來水博物館進行實地參訪。透過園區志工導覽,學生們深入了解自來水博物館所在地過去曾屬軍事管制區的歷史背景,以及其在都市發展與國防安全上的角色變遷。
自來水博物館原址為日治時期建立的「臺北水源地唧筒室」,位於公館小觀音山腳、新店溪畔,因掌控城市飲用水來源,在戰略位置上極具重要性。早期為避免敵方破壞供水設施,園區被劃定為軍事管制區,並於小觀音山一帶設置碉堡與崗哨,派駐官兵守衛。此時期的防務措施顯示,民生基礎設施同時也是國防的一環。
隨著國防需求的調整與都市開發,自來水源地逐步解禁,並轉型為公共教育與休憩空間。1993年,唧筒室修復後正式成立「臺北自來水博物館」,成為三級古蹟,展示臺北自來水系統的興建歷程與技術演進。園區內保留的碉堡、崗哨與步道遺構,則讓今日民眾仍能看見昔日軍事防衛與都市發展銜接的重要痕跡。
導覽中亦提及1945年5月31日「臺北大空襲」的歷史。美軍轟炸時主要攻擊軍事與行政目標,如總督府(現在的總統府)等。自來水廠因屬民生設施,若遭破壞恐引發飲水污染與疫病流行,不符戰時人道原則,因此未列為攻擊目標。此外,自來水廠地理位置遠離主要轟炸區,使其得以倖免於大規模破壞。
軍訓室教官指出,本次參訪活動在志工導覽的協助下,學生得以從國防視角深入認識民生設施與城市建設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密切關聯,不僅拓展了國防知識,也強化了對國家安全議題的整體認知。
照片
本篇報導使用AI工具協助產出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