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錢花到哪裡去?」專家:記帳成大學生理財必備技能
華岡融媒體記者/楊丞琳報導
現今許多學生除了生活費要靠自己,有些甚至連學費都必須先以助學貸款繳清,這樣的情況在大學校園中已相當普遍,文化大學經濟系黃瀕儀副教授表示,隨著物價上漲、經濟壓力加重,越來越多大學生開始透過記帳來控制開銷,而每一筆支出也會成為他們踏入理財的第一步。
▲利用記帳App與計算機,幫助自己更清楚了解每月的開銷狀況。 攝|楊丞琳
透過記帳,學生開始真正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也逐漸意識到「錢都花去哪裡了」不過,許多人誤以為記帳本身可以直接改善財務狀況。黃瀕儀表示,記帳的核心功能主要在於「資訊揭露」與「自我監控」,它能讓學生清楚看到每筆支出,對原本缺乏金錢概念的人來說,是一場重要的「財務覺醒」。她強調,如果只探討「記錄」層面,並不會改善財務狀況,需要搭配預算規劃、目標設定等行為上的調整,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控制開銷及改善財務狀況的效果。
記帳能促使「理性消費」,但並不保證「完全理性」,黃瀕儀建議,可將金錢分類成「娛樂、伙食、交通」等項目,進行檢視並調整預算,這種分類記帳能建立支出框架,有助於控制衝動型消費,讓學生不再憑「當下情緒」花錢。
然而,「過度節制」或「過度控制消費」對學生個人心理與生活品質帶來負面影響。在個人心理層面,過度節制可能增加焦慮、社交退縮等心理現象,甚至出現所謂的「金錢焦慮」,同時也可能錯過對自身長期發展有益的支出,例如課外學習(如多益)、健康飲食或朋友聚會,反而降低生活品質。對此,黃瀕儀提醒,人做任何事都應保持適度,適度節省、適度理性消費,才能讓「記帳」成為輕鬆的理財工具,而非單純的壓抑行為。
▲買飲料、買零食,這些看似小花費其實是學生日常支出的主要部分。 攝|楊丞琳
記帳不再只是理財愛好者的專利,而是逐漸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種由「經濟壓力」催生出的理財習慣,正悄悄地改變他們的金錢消費、生活規劃等態度,使大學生將「記帳」成為他們實用性的新日常。透過長期記帳能幫助學生建立對金錢的掌控感,學生也能更清楚了解自己的消費模式,並在每月結算時,思考哪些花費可以減少、哪些花費可以帶來長期效益,這樣的過程能讓學生們學會與金錢相處與自我規劃。
記帳不只是簡單記錄自己的開銷,更是理解自己、規劃未來的好方法。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