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新村街區 保存都市變遷下的生活痕跡
華岡融媒體記者/林怡萱報導
位於台北市中正區永春街一帶的嘉禾新村與周邊街區,是具半世紀歷史的老舊眷村聚落,此處位置較邊陲,部分已拆除成平地,其餘多為平房矮屋與彎曲巷路,保留了台北早期的鄉野與村落風貌,這樣的空間特質形成了在台北市相對較難看見的人際網絡。但內在台北2.0負責人藍嘉俊說,這樣的邊陲舊社區,也面臨了都市更新與拆遷的問題。
▲具半世紀歷史的老舊眷村聚落,嘉禾新村,如今也面臨都市更新與拆遷的挑戰。攝|林怡萱
藍嘉俊回憶,早年造訪嘉禾新村時,還曾看見居民有養雞,是很難得的生活體驗。1998年,永春街一帶多為矮房聚落,仍有居民在此生活,但隨著都市開發,政府開始收回土地,使居民面臨拆遷問題,當時學生與公民團體曾介入,呼籲政府不能僅依都市景觀角度來做決定。居民遷離後,部分房屋被閒置、封閉與拆除,但也有部分空間被保留,成為展示眷村文化的重要場所。
▲嘉禾新村與周邊街區多為低矮平房與蜿蜒巷弄,保留了台北早期眷村聚落的生活樣貌。攝|林怡萱
關於如何被保存問題,藍嘉俊認為最理想的狀況是全區保存,但因台北地狹人稠、開發壓力大及資源有限,且部分土地屬占用地,實際上難以實行。而保存結果分為全區保存、局部保存或全數拆除,其中拆除最不理想,藍嘉俊強調,都市更新也可透過整建來改善環境並保留社區紋理。目前嘉禾新村為局部保存,通常能被保留的地方多由文化資產委員會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認定為古蹟或歷史建築,至於哪些該被保存,則需考量居民意願、社會大眾需求與專家學者意見等多方考量。
▲嘉禾新村早期僅一兩棟被保留下來的房舍內部空間,雖多數遭拆除,此處仍保留原社區紋理。(圖片來源:負責人藍嘉俊提供)
藍嘉俊指出,居住權、都市多樣化與新舊共存為一個地方的共同價值,因此需在社會公平、都市發展與土地利用等找出一個平衡。藍嘉俊認為,都市樣貌是由市民決定的,因此需要社會與公民意識的轉變,當民間財團與企業意識到都市價值不僅在於高樓,文化資產才有機會被保留。而目前周邊矮房社區也面臨類似挑戰,若社會與公民意識價值觀未調整,台北地區的矮房與蜿蜒巷弄將越稀少。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