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非洲豬瘟下的啟示 重新檢視與動物的關係及飲食轉型

2025/11/04 02:38
127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照片

2025年10月,台中市養豬場爆發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案例,引發社會高度關注。21日當天,養豬場內195頭豬隻遭撲殺

有人抱怨「最近吃一堆滷肉飯和炸排骨,越想越噁」,有人提出政府及市府後續應如何應對;有人則擔心會傳染給人嗎?吃到感染的豬肉會怎樣?

在人類關切自身利益下,鮮少有人去關心這個體制下的受害者——被大量撲殺的豬隻,一旦感染了豬瘟,意味著必死無疑,死亡前還必須遭受發高燒、器官衰竭之苦。

由於致死率達100%,且無疫苗可以預防,為了避免病毒快速散播,對產業造成危害,人類藉由快速大量地撲殺豬隻,來控制疫情。

一旦豬不再健康,不能再拿來販售食用,他們的生命便不再具有經濟價值,甚至被視為危害。

換句話說,這些經濟動物的生死是由「是否危害人類產業」來判斷,而非「是否為一個有感知的生命個體」來衡量。

這次豬瘟爆發事件,也反映出工廠化集約養殖動物造成的問題,不論豬瘟爆發與否,這些環境對於豬都是極為殘酷。有的母豬被固定在「妊娠欄」中,無法翻身或自由活動,一生幾乎都在鐵欄裡渡過。

為了講求效率和產量,人們將豬隻高度密集地飼養在一起,在這樣的環境下,一旦病毒入侵,很快就會蔓延到鄰近的所有豬隻。

非洲豬瘟不會傳染給人,但幾乎所有感染的豬都會死亡,加上防疫撲殺,往往導致豬被大規模集體殺死,再被當成垃圾處理和丟棄。

然而豬瘟爆發時,人類最先想到的是市場價格、產業損失,從不是這些生命如何被對待。

豬從來沒有選擇的權利,不是發病被處死,就是要被吃而被屠宰死。當有人抱怨吃到帶豬瘟的豬肉很噁心時,實際上這些肉、排骨是屬於豬身體的一部分,豬隻同樣是這個體制下的受害者,這些痛苦也同時建立在他們身上。

這場疫情背後所帶來的啟示,不單是經濟損失,還有人類如何以「最大化利用」為優先,將動物視為資源和財產,而不是生命。

 
這次豬瘟爆發事件,也反映出工廠化集約養殖動物造成的問題,不論豬瘟爆發與否,這些環境對於豬都是極為殘酷。有的母豬被固定在「妊娠欄」中,無法翻身或自由活動,一生幾乎都在鐵欄裡渡過。(影像提供: 游樂 )
 
既是危機也是契機 重新檢視飲食方向

如果人類能逐步減少或完全摒棄對於食用動物產品的依賴,像非洲豬瘟、禽流感這類事件的衝擊也能減輕。不論是對於動物、人類,或是已經很惡劣的氣候及環境來說,若更多人的飲食轉型為植物性飲食,將能帶來相對更多正面效益。

以糧食供應層面而言,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指出,目前全球三分之一的穀物被用作飼料,主要用來養豬雞牛。

此外,植物性飲食比肉食更能有效供應糧食。根據農業研究,要生產 1 公斤豬肉,平均需要約 5~6 公斤的飼料作物:大豆、玉米等,如果這些作物直接被人食用,能養活更多人口。

在一份《重新定義農業產量:從噸數到每公頃可養活的人數》的研究中研究者提到,如果作物全部直接供人食用,能養活額外 40 億人。

採取植物性飲食,不僅能減少疫情與屠宰的悲劇,也能提升糧食安全,讓有限的土地與資源更有效地被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受到這次豬瘟影響,國內禁宰豬隻。傳統儀式台南東山夜祭首開天窗,改以創新方法,用米糕來代替真正的豬隻,不必真正犧牲豬,降低動物所受的痛苦。民眾也紛紛留言表示,米糕做成的豬很溫馨可愛。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EA)邀請您一同反思,人類長期將豬等動物密集化大規模地飼養,將他們視為肉品來源,然而豬和人類一樣,都會感受到痛苦、害怕疼痛。豬瘟造成的,不僅是經濟損失,對於動物而言,發病後的這些病痛都是是極大的折磨。

這次豬瘟是一次契機,促使我們去檢視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或許當我們學會與動物和平共存,我們能更有智慧地找出預防疫情的解方。

■ 徐郁淳報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