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地圖專輯》新書發表講座 探索地圖背後的臺北記憶

2025/10/31 18:35
1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照片

臺北市立文獻館於10月23、24日於西本願寺樹心會館舉辦《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地圖專輯》新書發表系列講座,邀請多位地圖與地理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透過五場專題講座,帶領民眾從歷史地圖的角度重新認識臺北的城市發展與地理變遷。筆者於活動期間參與其中三場的講座,記錄現場觀點與討論重點。

 

首場講座「從地圖看臺北的發展與變遷」,由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名譽教授賴進貴主講。賴教授指出,地圖不僅呈現空間資訊,更蘊含社會與經濟變化的脈絡。從清代《臺灣前後山輿圖》(1878)到日治時期的《臺灣堡圖》(1904),地圖的精確度隨測量技術進步而提升,也見證了臺北城市現代化的起點。例如,新生南北路蜿蜒的路線,其實源自於昔日的大排水溝,而觀光地圖的出現則反映出社會經濟條件改善、民眾開始有餘裕進行旅遊活動。

 

照片

第二場「精度與疆界:臺灣三角點、水準點與地形圖測繪歷史回顧」,由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研究副技師廖泫銘主講。廖副技師以「地圖是未知的追求、權力的疆界」為題,闡述地圖如何界定主權與視角。他以清代李仙得的「番界無主論」與清廷《全臺前後山輿圖》(1878)的製作背景為例,說明地圖往往反映政權的領土觀。

照片

日治時期《臺灣堡圖》著重人口與地籍調查,而《番地地形圖》(1916)則揭示理蕃政策下的山地測繪進展。廖副技師也介紹了三角點、水準點等測繪基準的重要性,指出「有三角點才有地圖」,強調其法律保護與歷史價值。

 

照片
照片

第三場「1884–1885年清法戰爭軍事地圖嶄新的測量與繪製」,由南天書局創辦人魏德文與基隆文史工作者康炳基共同主講。講者從清法戰爭期間的測繪技術談起,說明當時雖已有照相技術,但因無法直接列印,只能透過石版印刷或暈渲法呈現地形高低。講者並指出,二戰後空拍與GPS技術的引入,讓地圖繪製更為精確,軍事與科學應用密不可分。

 

館方表示,《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地圖專輯》共收錄自19世紀晚期至21世紀初期的133件歷史地圖,並結合專家研究成果,以導論與七個主題章節呈現臺北地理的演變。館長鄧文宗指出,地圖以鳥瞰視角展現城市空間,也串連時間序列,讓民眾得以從不同時代的地圖中,看見臺北乃至臺灣的歷史脈動。

 

筆者觀察,現場不僅吸引學術界與文史工作者,也有各年齡層的民眾前來交流,也有觀眾表示參加後更有興趣,想進行深度研究。透過講座系列,地圖不再只是紙上的線條與記號,而是連結地方記憶與城市想像、包含了時間與空間的資料庫,讓與會者重新思考腳下土地的故事與變遷。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