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就業 - 下班就是生活成為選項 有限度的勞力,比無限度的勞心好,有個下班的「卡點」
不再為了別人的時間犧牲自己,也不再為了生活放棄節奏。
在勞力與心力之間,找到一個剛剛好的出口。
從家出發,回到家。
這樣的日常,對許多女性來說,是責任,也是夢想。
有些人上班時走進別人家,讓那個家恢復整潔;
下班後,回到自己家,也能安心煮飯、陪伴家人。
工作與生活的界線,終於又能分開。
在雙北努力多年,她三十歲前結婚、生子。
為了家庭,她做了十年全職媽媽。
等孩子上了小學,才重新想:「該是我回去工作的時候了。」
但履歷寄出後,現實卻潑了她一頭冷水。
「我不是沒經驗,只是中斷太久。」她苦笑。
那段「空白」,不是沒有能力,而是社會沒有預留位置。
年輕時,基層工作願意給新鮮人機會;
但四十歲後,履歷上那條長長的空白,常被當成「脫節」。
她開始想:「別人不給我機會,我就自己創造機會。」
那年,她決定回到最基本的勞動工作。
家人勸她:「清潔工作很辛苦耶!」
她說:「比起一直找不到工作的焦慮,
這種辛苦,我反而覺得踏實。」
剛開始,她也以為清潔只是打掃。
「後來才知道,要把一個家整理出秩序,
需要判斷力、細節感、手感和節奏。
同樣的桌面,擦的方向不同,亮度就不一樣;
同樣的浴室,材質不同,清潔方法也不同。」
這種專注的感覺,讓她覺得自己又有價值了。
「每次完成一個家,就像幫別人恢復生活的節奏,
同時也整理了自己的心。」
她笑著說,現在的生活是「有邊界的安穩」。
早上八點出門,下午四點半回家;
週休二日,節日放假。
「孩子放學時,我已經在家;
這是我十年前在任何職場都不敢想的事。」
有人問她:「為什麼不去找輕鬆一點的行政工作?」
她回答:「與其坐著煩惱,不如動手安定。
有限度的勞力,比無限度的勞心好。」
這份工作讓她重新理解「全職」兩個字——
不是忙到忘記自己,而是讓時間有節奏、生活有呼吸。
在現在的職場裡,很多二度就業的人被誤解為「回不去」的人。
但其實,她們只是需要一個能「重新出發,又能回家」的機會。
從家出發,回到家。
這趟旅程,不只是通勤的距離,
更是讓生活重新回到秩序的過程。
有時候,重新上工不是為了證明自己,
而是為了讓家、讓生活、讓心,
都能再次穩穩地被安放。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