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再利用-福樟良材木創工坊
【記者 陳珈諺/嘉義市報導】
嘉義的「舊屋力計畫」為閒置的老屋注入新生命,福樟良材讓歷史悠久的嘉義監獄宿舍重生。嘉義素有「木都」之稱,見證台灣木材發展的重要歷程。此次改造不僅重現建築風貌,更結合木材工藝與手作體驗,讓民眾透過手做體驗認識嘉義的木材文化與歷史。
剩餘木材轉變為新生命 工坊打造木都文化
位於嘉義監獄宿舍的「福樟良材木創工坊」,自 2017 年由福樟實業與元翊設計共同成立,持續推廣木材文化與永續利用。工坊以「木業文化」、「木材應用」、「木材育樂」及「嘉義木都生活」四大主題為核心,透過創意手作課程,包括衛生紙盒、矮板凳和馬賽克杯墊等,讓民眾在體驗手作創作的同時,也能認識木材與其應用。

工坊改建後,內部構造還是可以看見一些保留當時特色的地方。【記者 陳珈諺/攝影】
工坊課程的木材大多來自工程的剩餘木材。這些木材若回收處理,不僅費用高昂,也造成資源浪費;透過工坊團隊的巧思,這些木材得以轉變為創作素材,既展現環保概念,也讓參與者感受再利用的價值。除了課程體驗外,工坊也不定期舉辦木材相關的展覽,本次舉辦攝影展,帶領大眾以藝術視角凝視體地,關注那些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的城市綠地。
工坊表示,希望透過體驗活動,推廣木作文化,更讓民眾重新認識嘉義「木都」的生活脈絡,進而理解木材背後所承載的產業、歷史與人文意涵。
歷史悠久宿舍群 改建困難重重
福樟良材木創工坊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監獄宿舍,後來透過「舊屋力」計畫以及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推動的「以修代租」計劃,進駐這片歷史宿舍群,讓原本閒置的空間變成推廣木材文化與創意的場域。

工坊改建後,內部構造還是可以看見一些保留當時特色的地方。【記者 陳珈諺/攝影】
在修繕的過程中,工坊採取「外觀保存、內部活用」的方式,既保留歷史建物原貌,也能同時活用內部空間,延續老屋的新生命。不過,修繕過程並不順利。工坊店長、同時也是木藝設計師的陳垣璋回憶,建物因多年荒廢,蟲害問題嚴峻,房屋也堆積大量垃圾,光是清理垃圾就耗費了許多人力與精力。他指出:「初期建物尚未登錄為文化資產,整修上較具彈性,但隨著宿舍群被指定為『中華民國文化資產聚落建築群類』的重要聚落建築,後續修繕必須遵循文化資產保存規範,不能隨意更動。」
此外,工坊面對一項更大的挑戰,房屋有一處因支撐不足發生坍塌。店長陳垣樟說:「這起狀
況並非天災所致,而是因為長期無人居住,有人進屋內將柱子當作檜木偷走,實際卻不是檜木而是香杉,所以造成結構破壞因而倒塌。」店長感慨的說:「如果可以多認識木材或許就不會偷走了。」
身為木藝設計師的他,對於老屋修繕的困境特別感慨,也因此更加堅定推廣木材應用與保存歷史建築的使命,和保存與活化歷史建物的價值與意義。
工坊進駐 宿舍群重獲新生 社區治安改善
宿舍群改建之後,這裡成為一個讓民眾體驗木作的據點,不僅能體驗木材手作課程、了解木建築相關知識,也讓更多人有機會重新認識這片歷史空間。隨著人潮增多,附近居民也表示,社區氛圍明顯改善,治安也比過去更好。宿舍群治重獲新生,注入更多新生命,為宿舍群帶來正向改變。

宿舍群改建後,許多民眾會前來走動,而眾多建築物仍保留著傳統外觀,展現歷史的風貌。【記者 陳珈諺/攝影】
持續舉行課程與展覽 加深木材教育
工坊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廣木材教育,並透過剩餘木料的再利用,設計更多接觸大眾的產品,讓木材不僅僅是建材,更能融入日常生活。

工坊利用剩餘木材舉辦體驗課程,帶領大家製作衛生紙盒【記者 陳珈諺/攝影】
工坊也持續計畫舉辦木構造相關的工作營,以及設立木材與木構建築相關應用主題的常設展覽,深化大眾對木材多元應用的理解。期許透過這些活動,加深木材的教育,同時也能提升工坊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民眾走進工坊,親身體驗手作課程的樂趣。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