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感傳承 國術館的療癒之道
【記者 蕭羽蔓/嘉義市報導】
嘉義市和平路上有一間深耕在地將近四十年的國術館,專注於傳統整復與推拿服務,承載著地方居民的信任與記憶。第四代傳人劉庭瑋接手後,不僅承襲父輩累積的精湛手藝與口碑,也親自投入老屋修繕,讓這座承載歲月記憶的國術館在傳統與新意之間展現出全新的風貌。
民間療癒所在 從跌打整復到日常保健
在嘉義市和平路上,矗立著一間歷史悠久的國術館,門口高懸一方寫著「妙手回春」的匾額,傳承了四十年的悠悠歲月。經過第四代傳人庭瑋悉心整理後,館內交織著現代與古樸的氣息——整齊排列的藥櫃、木質包覆的整復室、明亮的光線,揉合了國術館的日常運作與傳統醫術的深厚底蘊。
民國十七年,政府創立中央國術館,並正式將中國武術定名為「國術」。在早期的臺灣,國術館除了肩負武術傳授的職責之外,也同時具備跌打損傷、整骨與推拿整復等醫療功能,成為民間療癒文化的一環。在醫療資源尚不普及的年代,鄰里若有勞損、骨折或整復等需求,多半會前往國術館尋求協助,然而,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國術館的功能也逐漸縮減,原本承擔接骨、骨折等較為嚴重傷害的治療功能,現在多轉由醫院處理。目前國術館主要保留整復與推拿服務,成為民眾日常保健與舒緩勞損的場所,附近居民表示,他們多半只有在「小毛病」出現時才會前來,例如肩頸痠痛或日常勞累引起的不適等。

門外高懸著「妙手回春」的匾額,反映出國術館的傳統氛圍。【記者 蕭羽蔓/攝影】
在台灣,整骨推拿處於介於中醫與西醫之間的特殊地位。庭瑋表示,與中醫開藥、手術等具侵入性的治療不同,整復推拿強調透過調整身體結構,引導患者依靠自身修復能力達到康復,是一種更自然的療法。推拿整復技術雖有結合部分中醫經絡知識,但更依賴經驗與觀察,師傅會透過體態、肌肉軟硬度判斷問題,並依個人狀況調整手法與力道。頸椎需依靠巧勁、胸椎則需更大力道,腰部與骨盆則是最需力量的部位,過程強調循序漸進,避免造成二度傷害。
國術館雖不如中醫有完整SOP,但推拿師憑藉多年經驗與手感,靈活因應每位患者的不同需求,提供更具個別化的調整。這種非侵入性治療,是結合觀察、經驗與循序漸進的技巧,讓身體透過自身修復能力回到平衡狀態,體現了民間推拿整復的核心價值——在自然療癒與技藝傳承之間,引導身體走向康復。

牆上掛滿了父輩的培訓證書與委員會頒發之聘書,見證了家族世代傳承的經驗與技藝。【記者 蕭羽蔓/攝影】
修老屋 也在修煉自己的手藝
談到當初為何回來接手家業,庭瑋說:「其實我也沒有講說我會回到家裡去做這個工作,我爸爸爺爺沒有給我一個壓力,說你一定要回來。」少了被期待的負擔,讓他能更專注、更投入在這份選擇之中。設計背景出生的庭瑋,原本在新竹從事室內設計的工作,因工作遇到瓶頸而選擇返回家鄉,接手家族經營的國術館。回到嘉義後,他在父親指導下學習推拿整復手藝,尋找屬於自己的手感與心法,庭瑋提到,國術館的傳承,大多是仰賴前一代師傅承襲下來的經驗,並沒有一套準則,因此每一次施術都是觀察、判斷與經驗的結合。
返鄉接手家業後,庭瑋重新審視了國術館的空間,發現館內設施老舊,有牆面斑駁脫落、燈光昏暗,並伴隨漏水與白蟻啃食的問題。他決定著手修建老屋,然而卻遭到父親反對,認為重新裝潢是浪費錢,庭瑋以「漏水即是漏財」的說法成功說服父親,開始重新整理國術館,改善老舊設施與環境,讓老屋重獲新生,提供給顧客一個更優質的就診環境。面對外界的質疑與壓力,庭瑋坦言:「那個時候會有很多的對自己的質疑,現在可能就放比較開了,不會說一定受限於要做到什麼,它已經成為你的一部分了。」

懸掛在館內牆上的合照,是獨屬於家族的集體記憶。【記者 蕭羽蔓/攝影】
手感中的歲月記憶
隨著時代變遷,投入整復技術的年輕一代逐漸減少,這門依靠經驗與手感的民間療癒文化正面臨著如何傳承與再生的挑戰,庭瑋透過翻修老屋,為國術館注入了全新的生命,讓國術館不僅是診療場所,更是承載了家族世代積累的記憶與智慧。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