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全民國防教育新視野:從科技應用到人才培育

2025/09/28 23:38
63次瀏覽 ・ 35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照片

114年9月25日,筆者有幸參與國防部軍備局於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舉辦的「114年國防科技論壇」,看到政府為推動國防先進科技研究,召集產、學、研機構專家學者,藉由人工智慧之智能化飛彈發展趨勢、自主地面定位系統與軍事運用、電戰支援、防護與攻擊技術及水下偵知及通訊技術發展等國防科技議題進行專題座談及研討,共同探討尖端國防科技發展趨勢,期能建立溝通平台,強化相關研究計畫合作,與對接國防需求單位與學研單位的用心。

以低軌衛星為例,雖然它是未來通訊長久之計,但在戰時仍可能緩不濟急,此時或可透過六架騰雲無人機即可維持通訊功能,顯示出科技應用能有效補足人力與資源的不足。這樣的思維啟發了我,科技的核心價值在於「用來解決問題」。論壇中也提到,美台退伍的反潛士官長,因擁有「絕對音準」的特質,部分人轉職成為賽車場維修技師,僅憑聽覺就能判斷車輛問題,這樣的跨域應用案例,顯示人才培養應重視經驗轉化與跨界合作。

以俄烏戰爭為例,無人機發揮了巨大作用,而臺灣廠商也在急起直追。國軍若能依據台海作戰所需,提出具體需求,並透過產官學研討與合作,就能建立一個良性的研發循環。論壇學者也指出,目前研究常受限於缺乏國軍相關資料,導致成果難以立即適用軍中需求。未來可考慮由中科院或軍備局接手,依軍方需求逐步精進。對於國防科研來說,更需要國防部、軍備局、中科院等單位整合資源,讓產業界與學界的研究成果能夠進一步試用,從而真正轉化為可應用的國防科技。

 

現行技職教育已逐步與產業界合作,讓學生實習課程改為由產業界代訓與實作,縮短學用落差。又我國社會上仍普遍存在「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觀念,使得國軍大專院校所招收的學生程度偏弱。若能比照中正理工學院與中科院代訓生模式,擴展至國內一流大學,以儲備軍官訓練團為基礎,培養優秀學生進入國防科技產業,不僅可建立良性競爭,更能提升國軍研究人員素質與產業研發能量。若能從國防科技需求出發,引導產、學、研共同開發應用產品,並推薦優秀學生直接至中科院等單位服務,持續參與研發,將有助於形成完整的國防科技產業鏈。

整體而言,這次論壇讓我更深刻理解到,國防不僅是軍事課題,更是「科技、教育與產業」三者交互作用的成果。唯有透過政策引導、產官學研的合作,才能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國軍可用的裝備,進而提升我國的防衛能量。這不僅是守護國家的責任,更是全民共同努力的方向。

 

本篇報導使用AI工具協助產出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