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從根本出發,用愛阻止流浪悲歌
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起源於台大懷生社,自105 年正式立案後,以「高強度絕育計畫」作為核心策略,走訪巷弄與偏鄉部落,以深入社區的方式,回歸源頭破除流浪產生鏈。這種從校園萌芽、逐步實踐走向全台,源於對動物的信念:「解決流浪問題,就該從源頭絕育下手。」

(圖一)五峰尖石上山駐紮計畫之家訪,展現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對源頭控制的堅持
從校園啟動,讓絕育行動遍及全台
從最初只負責校園內TNvR(捕捉→絕育→放回)開始,由台大懷生社的夥伴們在早期巡邏中,曾夜間蹲守校門、記錄流浪犬行徑,試圖說服校方停止捕捉送撲殺,成立協會後,他們以涵蓋所有戶外母犬的「高強度絕育」為目標,從北北基、桃竹苗等區域開始,大規模推動母犬絕育。執行長郭璇說:「要解決問題,必須至少達到70~80%的母犬絕育率。我們不能再只靠熱血,而是需要規模化的策略與聯動。」
有次在新竹五峰鄉,志工帶著捕犬器材與補給品前往某戶人家,初訪時,飼主強烈拒絕,甚至一度要求查看工作證件,團隊後續了解,飼主因身體狀況與過往經歷,而對外界充滿警戒。於是,調查員改以酒與點心作為開場,邀飼主先閒聊建立關係,幾次互動後飼主慢慢放下防備,最後笑著說:「你們這樣做事很可以。」不僅同意母犬結紮,還主動設置圍籬避免交配,讓人看見理解與信任帶來的改變。

(圖二)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調查員於清晨執行數狗調查任務,記錄遊蕩犬活動範圍與數量,為區域計畫前、後的階段性工作內容
以細心傾聽深入社區,化解最堅固的壁壘
協會目前已在台北、新竹架設醫療站,提供北北基、桃竹苗,共6縣市的免費母犬絕育服務,並同時提供手術犬隻植入晶片與施打狂犬病疫苗。然而,行動絕非直線前進,協會曾在山區執行家訪時,遇上一位情緒起伏較大的飼主;當協會人員說明母犬絕育的流程與資源時,對方態度嚴厲、難以溝通,場面一度緊張,但團隊仍秉持尊重與理解,避免正面衝突。再次訪視時,飼主語氣已有明顯緩和,甚至主動協助安排手術。正如團隊成員所說:「這樣的改變,不是靠一次說服,而是用時間與耐心換來的默契。」

(圖三)捕犬人員運用人道器具捕捉未絕育母犬,執行前需判讀犬隻行為、降低緊迫反應,是協會絕育流程中極具挑戰的一步
背後的人手負荷與溫暖,是在地行動的動力
隨著業務專業化,目前於第一線執行任務的部門分為捕犬部(捕犬員)、調查部(數狗調查員、家訪員、調查員)、醫療部(獸醫師、獸醫助理)、運送部(運送員)等專職團隊共同推動行動,志工轉為支援角色。無論是手術安排、社區溝通或數據紀錄,每項工作都仰賴充足且穩定的人力支撐,「找到願意投入、又能負荷高強度任務的人,其實很不容易。」協會坦言,儘管人力吃緊仍持續培訓新人,盼望找到願意長期投入的夥伴。而團隊內部憑藉對動保工作的熱忱與使命感,持續開拓新縣市,並積極與地方政府、相關組織合作,宣導絕育法規,不少在地居民與移工也因為看到他們的行動,自發性進行通報。

(圖四)運送人員協助克服時間限制與繁瑣流程,專責犬隻接送,確保每隻母犬安全照護到位
聚合力量,實現絕育常態化
協會積極推動通報未絕育母犬,希望能夠建立地區維護網,不只靠協會一股力量,而是整合地方動保團體、村里長與居民,形成一套「區域聯防」。許多地方團隊正逐步加入協會的協作網,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複製成功經驗。他們常說:「當狗變少,流浪不再只是可憐的代名詞,人犬關係也會不同。」這不只是政策口號,而是成千上萬次手術背後,行動與信任的逐漸擴散。
「有些改變,我們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執行長這麼說。對協會而言,絕育不只是動保策略,更是避免悲劇循環的起點,也是當前動保大環境最關鍵的一步。唯有先從源頭控管數量,讓流浪犬隻逐步減少,社會才會有更多餘裕,去投入教育推廣、政策調整與科技應用等後續工作。
這條路很長,但他們願意繼續走下去。每個改變,都來自一場場不被看見的堅持。協會相信,唯有先穩住絕育這道根基,未來的人犬共好社會,才能真正被建構起來。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