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治旭用剪刀作畫 從馬祖出發的剪紙創新
【記者楊舒涵、謝昀岑/報導】「起初,我並沒有想過會以剪紙或藝術作為謀生的方式,但現今,剪紙已成為我人生重要的一部分。」陳治旭參與過台北國際藝術村與嘉義燈節的計畫,帶著嘉義竹崎當地的長輩們共同創作,將剪紙與日式建築搭配,名為「豐收」的作品,建築外觀佈滿各式圖案細膩的剪紙作品,夜晚欣賞時,透過照射燈光使其整體像是一個大型的燈籠裝置。對陳治旭而言,剪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延續,更是能透過創作轉化成各種形式,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陳治旭,馬祖人,畢業於私立亞東工業技藝專科學校,為臺灣浸信會神學院道學碩士,現今工作室進駐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中,專攻於剪紙藝術、手工藝品等。於2003年出版《馬祖剪花》一書,描述了剪花的傳統文化急需保存、復興的重要性。
陳治旭初次真正接觸剪紙的地方同為馬祖,當時年輕的他在牛角村街區當工讀生,偶然看到某戶人家的香爐上有拓印的花樣,因此感到好奇而詢問屋主,在聊天的過程中,陳治旭與屋主相談甚歡並表現出了對剪紙的好奇,因此屋主將自己的剪紙作品、樣品分享給他,也由此了解剪紙在馬祖地區是民間藝術之一。
剪紙的歷史
剪紙是中國流傳久遠的民間傳統藝術,可追溯於中國唐代,當時已有以剪紙進行招魂的民俗活動,現存最早的剪紙文物則是出土於新疆魏晉南北朝墓葬,隨著唐宋以降社會穩定繁榮,剪紙廣泛應用於節慶、日常裝飾及工藝製作,如陶器紋樣,元明清代後發展了更多樣的裝飾藝術,題材與用途更為豐富,便開始深入民間生活各層面。
剪紙主要以紙張為素材,運用剪刀、刻刀進行剪裁與雕刻,展現豐富的圖案與意象,承載著人們的情感、記憶與文化傳承。剪紙題材多元,通常與地方風俗與實際用途密切相關,例如用於居家裝飾如窗花、床頭、天花板以及節慶場合或祈福儀式等,結合了生活美學與民間信仰。
從馬祖少年到剪紙藝術家
陳治旭最初是向馬祖當地的阿婆們學習剪紙技藝,當時他以觀察與紀錄為主,並未立即投入創作。直到多年後,他才開始嘗試剪紙,透過網路與書籍自學,逐步深入這個領域,開啟自己的創作之路。
近七年的時間裡,陳治旭默默創作、幾乎沒有展出機會,經常陷入對未來的懷疑與經濟壓力之中。面對家人與社會對「穩定收入」的期待,他也曾動搖過是否要轉型為設計師,但最終他依舊抱著傳承傳統文化的心,堅定地選擇剪紙。他表示,在成為專職藝術家後,面臨的困境是想做的太多,需要更有紀律的支配時間。
陳治旭的剪紙流程
在剪紙創作上,基本工具包含剪刀、刻刀、筆、刻墊與紙張,陳治旭會先設計好作品的大致樣貌,並根據作品大小挑選適合的紙材,例如大型作品用厚紙以維持結構,小型作品則使用薄紙以利細部處理。
技法方面,陳治旭熟練運用陽刻、陰刻與陰陽刻等剪紙表現方式,陽刻是保留圖案、去除背景,凸顯主體;陰刻則相反,挖空圖案本身,以負形呈現;而陰陽刻則結合兩者,透過虛實交錯、光影對比,營造出豐富的層次與強烈的視覺張力。他因為喜歡強烈對比的風格,剪紙主要以陰陽刻呈現,透過虛實交錯、光影對比營造出視覺張力。他的創作從不僅止於紙上的圖案,而是著重於整體視覺與文化意涵的傳達,他曾以馬祖文化或基督宗教為題,強調文化與土地連結。
↑陳治旭的剪紙藝術作品。圖片提供/陳治旭
↑陳治旭的剪紙藝術作品。圖片提供/陳治旭
↑陳治旭的剪紙藝術作品。圖片提供/陳治旭
↑陳治旭的剪紙藝術作品。圖片提供/陳治旭
陳治旭的剪紙藝術
陳治旭的創作主題多與自身經驗密切相關,包含馬祖的家鄉背景與基督信仰。關於信仰的部分,他會依照教會的節期創作,作品常用於教堂空間佈置,或呈現聖經故事內容;而在馬祖主題方面,則以當地特色的風燈,馬祖傳統燈籠形式作為創作主體,設計圖案進行裝飾,融合地方文化與個人記憶。如「復活蛋剪紙」、「漢字福音剪紙」、「馬祖字樣剪紙」與「再見傳統」大型剪紙裝置。陳治旭認為他從事剪紙藝術的理念之一便是傳承,希望能夠藉由他的作品傳承馬祖文化與基督信仰。
陳治旭曾為復活節創作一幅蝴蝶剪紙大型裝置,展示於衛理城中牧區,象徵重生與復活。蝴蝶群由下往上飛,排列成英文字母「R」,象徵 Resurrection(復活)。聖靈降臨節期間,他以紅色鴿子剪紙呈現聖靈降臨的主題,排列成「V」形,代表 Victory(得勝)。蝴蝶向上象徵重生,鴿子降臨象徵聖靈同在。
陳治旭於2025年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合作,於「筆墨見真章例行展」中展出以「辭」為主題創作的馬祖風燈。作品靈感來自東漢書法家蔡邕所作〈曹娥碑〉中的經典字謎:「黃絹、幼婦、外孫、齑臼」,即「絕妙好辭」之意。陳治旭將這四則字謎轉化為剪紙圖像,融合故宮典藏畫作元素:以仇英〈職貢圖〉中的染坊象徵「黃絹」、劉松年〈桃花仕女〉代表「幼婦」、宋人〈冬日嬰戲圖〉詮釋「外孫」,並加入石臼圖騰象徵「齑臼」意象;此外,也結合展品〈君宜侯王雙魚畫像裝飾瓦當墨拓〉中的雙魚圖案,增添古韻氛圍。燈籠透過層層剪紙工藝與光影變化,營造出趣味十足的猜謎情境,傳遞古代文人的智慧與文化底蘊。
剪紙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陳治旭注意到從事這項剪紙技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但仍有人以插畫風格進入此領域。他表示,剪紙可以被視為一種鏤空形式的插畫,而這樣的理解方式,也提供了剪紙轉向當代表現的新路徑。因為保有傳承傳統技藝的念頭,陳治旭也舉辦剪紙工作坊教導與傳播這份文化。
在技術方面,陳治旭結合傳統技法與現代科技,面對傳統剪紙耗時費工的問題,他開始使用雷射切割技術,既保留手工質感又提高效率,雷射切割透過電腦設計控制雷射光束高溫熔切,能精準處理複雜形狀,適用於難以手工完成的材質與細節。像是壓克力、金屬薄片、複合材料或厚紙板等材質,因硬度或脆性高,不易用剪刀或刻刀處理,容易破裂或失準;又例如極細小的圖案、精密的鏤空圖形或重複花紋,手工操作時很難保持一致與精準,而雷射切割則可透過程式控制,快速又穩定地完成這些高難度細節,因此廣泛應用於藝術創作、模型製作與工業量產中。
陳治旭也拓展剪紙在文創商品和裝置藝術等領域的應用。他認為文化傳承需要與時俱進,將傳統圖案轉化為現代文創產品,如日本的合紙膠帶設計,便有運用類似的剪紙圖樣,是讓剪紙技藝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
從馬祖傳統剪紙到當代藝術展覽,他展現了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的轉型與延續。他陸續參與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台電公共藝術案等展覽。2016年,他成為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
近年來,陳治旭嘗試將剪紙應用在不同領域,與縣府文化處合作做出贈送給貴賓的「春蛇迎春」剪紙禮品,與義大利品牌Brunello Cucinelli合作,結合龍年、該品牌服裝與元素、風燈剪出作品,拓展傳統剪紙的應用可能性。
採訪側記:
陳治旭先生的工作室小而溫馨,隨處可見剪紙的藝術作品。訪問期間,十分樂意與我們分享剪紙歷史、他的個人故事,可見對剪紙藝術的高度熱愛,除了讓我們對於剪紙有了新的認識,也讓人感受到這門傳統技藝所蘊含的生命力與溫度。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