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9 成毒癮從學生時代開始:父母該如何幫孩子跨過同儕考驗

2025/08/20 09:15
1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青少年吸喪屍菸彈人數翻倍,關鍵原因竟是朋友都在吸?看到這,許多人心裡可能會有這樣的聲音:「小孩盲從沒腦袋」、「自己活該」,不少人抱持看戲心態,認為青少年因為朋友在吸毒就跟著做,純粹是自找的。

但在專業助人者眼裡,卻看見了更深層的問題。那可拿雲林戒毒機構秘書長陳勝吉提醒,不能小看「同儕壓力」和環境對青少年的影響力。對成年人而言,或許會簡單的認為,孩子應具備辨明是非和拒絕的能力,可是在青少年的成長階段,「同儕的接納」往往比父母的叮嚀還要重要。

陳勝吉以自身的經驗分享:他國中時就遇過同學帶安非他命到學校,短短時間內,班上的吸毒人口迅速增加。同學們聚在一起,話題全都圍繞在毒品,甚至會笑沒有吸毒的同學「很遜」。在這種氛圍裡,不少孩子即使心裡排斥,也會因為不想被排擠、想要被接納,而逐漸靠近那群人。

「我當時就陷入了同儕壓力的陷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環境很快就會讓孩子徹底走上不歸路。」陳勝吉回憶,親眼看到同學吸食安非他命後的亢奮與快樂,他的好奇心逐漸被勾起。即使心裡知道不對,但還是動搖。直到某次同學再次遞來毒品,他終於嘗試了一口,結果一試成主顧,展開長達 15 年與毒癮纏鬥的人生。

「那一口,就像是一張進入團體的入場券。從那一刻開始,我不再是被嘲笑的那群人之一。」陳勝吉坦言,對青少年的他來說,獲得認同的力量太大了,而這也是大人們常常忽略的事實。

統計顯示,戒毒學員中有高達 9 成,是在學生時代開始接觸毒品;其中 8 成的學員,第一口毒品,都是來自好朋友或同學。理由幾乎都一樣:「大家都在用,不想顯得格格不入」、「想被同儕喜歡」、「看起來很酷」。這說明了,如果我們只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青少年,無助於改變現況,反而會讓他們更加孤立,進一步陷入同儕的圈套。

陪伴孩子探索自我、建立自信,讓他們敢於與眾不同,才是真正的解方。當孩子擁有被理解與接納的力量,就不需要靠迎合同儕來證明自己的價值。這需要父母與孩子一同成長學習,也需要社會更多的理解與支持。

那可拿雲林戒毒機構,諮詢專線:05-6625500 / 0921-506599 陳專員。請放心,您的來電內容將全程保密。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