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追蹤】不是貪,是怕──越有錢越容易被騙? 一起來看「恐懼型詐騙」的真面目!

富人被詐騙,並非出於貪婪,而是出於恐懼!!「越富有的人不是越貪,而是越怕失去。」詐騙者正是看準這點,用權威話術、法律恐嚇與時間壓力,把恐懼放大成災難感。他們要的不是你的貪,而是你的「怕」。唯有理解自己在恐懼下會失去判斷力,我們才開始有能力抵抗這類詐騙。
詐騙集團最喜歡富人的三大弱點
1. 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心理效應
行為經濟學研究顯示,人對「損失」的敏感度高於「獲得」至少兩倍。也就是說,失去 100 萬的痛苦,遠比賺進 100 萬的快樂更劇烈。有錢人擁有多,因此更容易焦慮地防守既有資產。
2. 財富與自我價值綁定
對某些人而言,財富不僅是數字,更是身份、尊嚴與成就的象徵。當詐騙者聲稱這些可能消失或被沒收時,容易引起情緒性防禦反應,導致判斷失衡。
3. 越富越怕「麻煩」或「醜聞」
有錢人通常擁有企業、社會地位或曝光度,更害怕被起訴、查稅或被抹黑。詐騙者常以此種恐懼促使受害人屈服。
🧠 詐騙集團如何運用這種恐懼心理?
他們精準打造「資產即將失控」的假象,讓受害者誤以為:
「如果不馬上做點什麼,我會一無所有、名譽受損、甚至入獄。」
常見詐騙手法:
- 假冒檢調或金融機構:「你帳戶涉入洗錢,恐被司法凍結」之類關鍵詞,壓迫資產持有人立刻採取行動。
- 操控流程感、時間壓迫:要求「立刻配合」「不可對外洩漏」,搭配錄音音效、流程式話術營造急迫感。
- 分段式榨取資產:先以小額解凍費建立信任,再誘導貸款、賣房或出賣股票;透過沉沒成本效應使人難以抽身。
📌 案例對照:高齡醫師遭詐 7,300 萬元(2025 年)
一名退休醫師先被告知其帳戶「被冒用參與詐騙集團」,若不配合將遭凍結並開罰。她因害怕法律責任與資產凍結,開始配合指示,最終損失超過 7,300 萬元,甚至抵押房產,誤以為「只要配合,就能保全一切」。
新聞來源:台版地面師「詐術精深」!掏空70歲退休女醫7300萬積蓄、7房產全抵押
🎥 台灣「恐懼型詐騙」真實案例
1. 台中豐原|2025 年一家五口集體輕生事件
詐騙集團冒充警察或檢調,電話通知涉及重大案件,要求匯款「保管金」或「解凍費」,並禁與外界聯絡。受害者相信若不處理將責任牽連家人,最終一家五口誤以為匯款可保全家人安全,選擇集體輕生。事件震驚社會,警方事後證實為詐騙 。
新聞來源:豐原王姓一家五口輕生案 警方曝:黃金詐團設局「養套殺」逼上絕路
2. 高雄|2025 年 AI 假警局視訊詐騙案,受害人損失高達 1,800 萬元
詐騙集團利用 AI 合成技術製作偽裝警察局場景,透過視訊通話模擬調查場景,聲稱受害者涉及洗錢案,必須配合設定「監管帳戶」,並禁止對外洩漏。受害者深信不疑,先後多次轉帳與現金交付,最終損失約新台幣 1,800 萬元 。
新聞來源:「AI假警局」逼真視訊詐術進化 高雄女誤信假檢警痛失1800萬
🔍 詐騙話術與心理作用
操縱方式 | 常見用語 | 心理作用 |
---|---|---|
假冒檢警或國稅局 | 「你涉洗錢案、帳戶凍結」 | 製造法律恐懼,不敢質疑 |
假車禍、假意外 | 「你小孩在急診室、快交保證金」 | 利用親情焦慮與時間壓力 |
假冒官方通知 | 「限期內不處理將送法院」 | 權威話術+恐懼未來懲罰 |
禁止對外聯絡 | 「案件保密,勿與他人談及」 | 隔離社交與驗證機制 |
🧘♀️ 如何對抗這種恐懼?
- 建立「緊急冷靜儀式」:遇到可疑訊息先停頓,告訴自己:「不急,先查。」必要時或直接撥打官方165電話核實。
- 了解法律常識:檢調不會透過電話、視訊或 LINE 要求匯款或提供帳密。
- 察覺不合理:被迫「限時、禁聯絡」就是危險信號,合理單位不會要你保密,也不會阻止你找律師或家人。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