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力里村的雨中送行:古老的義氣 不朽的溫情

2025/08/01 11:08
16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力里村的雨中送行:古老的義氣 不朽的溫情

{屏東/春日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簡春福,這位年約五十的力里村長,站在村口,看著這幾日未曾停歇的驚人暴雨。他總說生命就像一條流動的河,有時平靜,有時湍急,最終都將匯入大海。然而,這天他看著不斷落下的豪雨,心頭的酸楚卻因這場告別而格外沉重。他知道,這場送行不僅僅是送走一位長者,更是整個村子一次集體的記憶與傳承。力里村的村民,素來以早期抗日的急先鋒聞名,那份不畏強權、互助道義的精神,如同一條深埋在地底的河流,滋養著世世代代的人們。村長相信,這種互助的傳統,早已融入每個人的血脈,成為了最堅實的信仰。因此,這場暴雨沒有澆熄他們前行的腳步,反而讓他們在濕冷的空氣中,感受到了彼此緊密相連的溫暖。

        許新安是村裡的中生代,他的感受更為直接。他看著雨珠如彈珠般打在自家屋簷上,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就像心頭的淚珠。他想起了那位長輩生前的點滴,想起他溫和的微笑,和曾經一起在田埂上聊天的午後。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堅韌。當一個人走完他的路,剩下的,便是身邊親友們對他一生最好的懷念。這份懷念,不該被豪雨阻擋。他想起村長說的:「這是一條必經之路,我們送他一程,就像送我們自己。」這句話背後,蘊含的正是他們祖先那份團結一致的義氣。在那個艱苦的年代,先人們團結起來對抗外侮;而今,他們團結起來,用溫暖與支持,共同面對生命的必然。這場雨中,他感受到的不僅是哀傷,更是一種來自祖先的,無聲的勇氣與力量。

        宋文聖,這位曾任春日鄉代會主席的年輕人,看待這場告別,有著不同於村長和新安的視角。他想到的,是「做事的人」。在他眼中,告別不是哀傷的終點,而是情感的起點。他看到家屬們紅腫的雙眼,看到他們因悲傷而顫抖的肩膀,也看到村裡鄰居們無聲的支持。他覺得,這場送別,不只是送走一位亡者,更是對生者的安慰與支持。這種精神,正是力里村的驕傲。在他們心中,互助與道義,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每個村民身體力行的生活準則。無論是過去的抗日壯舉,還是今日的雨中送行,這份「做事」的熱忱與責任感,從未改變。當雨點打濕他的臉頰,他分不清那是雨水,還是淚水,只覺得,這場雨,是上天的恩賜。它洗去塵埃,也洗滌著每個人的心,讓這份古老的義氣,在春日的豪雨中,顯得更加清澈動人。

        春風不語,但春雨卻替它說了話。這幾天,雨勢未曾停歇,彷彿也在為這位長者哀悼。然而,這場暴雨,沒有讓送行的隊伍停下腳步。反而在這雨水滂沱中,大家更緊密地依偎在一起。簡村長在隊伍的最前頭,撐著一把黑傘,他的背影,是整個村子的依靠。許新安在隊伍的中間,默默地為隊友們遞上紙巾,他的眼神,是無聲的安慰。宋文聖則在隊伍的最後,他看著每個人,把這份溫情默默地記在心裡,他知道,這是這個村子最珍貴的財富。

        「人的~必經之路就這麼ㄧ次。」這句話,在暴雨中迴盪。大家都會遇到,因為這是最實在的事情。痛的是家人,熟睡的人不知情。這也讓大家更加明白,要好好珍惜還在世的親人,因為痛只有一次,沒有第二次。這份珍惜與互助,正是不忘本的最好證明。

        在雨霧中,送行的隊伍緩緩前行,如同涓涓細流,最終將這位長者送到了安息之地。天國安息,老天保佑入土。在這場雨中,大家的心,反而更加明朗。他們明白,死亡並非生命的終點,而是另一種形式的開始。而這條路,因為有大家相伴,亡者並不孤獨,而生者,也不會因此而迷路。

        在春日鄉力里村,這場冒雨送葬的溫馨,就像一首無聲的詩,靜靜地訴說著生命與愛的永恆,也見證著那份傳承自祖先的互助與道義精神,歷經風雨,仍舊不朽。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