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糾紛浮現信任危機:曾大衛為民奔走口條 白紙黑字權利與義務承諾
吾拉魯滋部落(Ulaljuc Village)的泰武鄉民代表曾大衛,這位總是穿梭於部落各角落,將服務鄉親視為己任的民意代表,近期便在處理一宗特殊的工程糾紛時,再次體認到信任與保障之間,那道細微卻關鍵的界線。
工程糾紛浮現信任危機:
曾大衛為民奔走口條 白紙黑字權利與義務承諾
{屏東/泰武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在曾大衛的服務經驗中,工程糾紛陳情屢見不鮮。多數情況是發包方抱怨工人未按工時工作,但最近他處理的案例卻恰恰相反——族人努力工作,工程進度超前,換來的卻是雇主翻臉不認帳。這讓曾大衛看見了部落中潛藏的無奈,也讓他對「口頭承諾」的風險有了更深的體悟。
受害的族人一臉茫然,他們勤奮付出,卻因雙方未簽訂任何書面契約,手邊僅有零星的施工照片和對話紀錄,求助無門。面對這樣的困境,曾大衛深知法律上的難度。「舉證責任通常落在請求方,也就是受害一方。」他解釋道,沒有合約、沒有請款紀錄,在調解時,受害方往往處於弱勢。
舉證困境中尋找突破:曾大衛代表的專業建議
儘管面對重重困難,曾大衛仍不放棄任何為族人爭取權益的機會。他耐心向族人解釋,雖然沒有白紙黑字的合約,但仍有許多方式可以作為佐證。例如,購買材料的收據憑證、或者請第三人出面作證,都能成為有力的輔助資料。
「如果手上真的沒有任何證據,我們還是可以在具體的部分請求。」曾大衛進一步說明,例如針對已完成的工程範圍、實際投入的材料與人力,再請第三方廠商進行評估,出具報告,推算出相對應的價值。「即使最後無法全額求償,也能為族人爭取到合理的部分補償,降低損失。」他堅定地說道,語氣中充滿著對族人的關懷。
法扶申請的現實考量:曾大衛代表的經驗分享
然而,現實的考量仍不容忽視。曾大衛也坦誠地分享了族人若想申請法律扶助的條件。除了必須通過資格審查外,案件本身還必須「有勝訴的可能性」。如果證據太過薄弱,不僅會讓審查結果不樂觀,甚至可能面臨被退件的窘境。這讓許多原本就處於弱勢的族人,在面對複雜的法律程序時,倍感壓力。
曾大衛深知,在地方的小型工程中,許多時候都是基於相互信任,族人才會投入工作。因此,他們往往不好意思把話說得太清楚、寫得太明白。這種源於部落傳統的淳樸與信任,在某些情況下,卻可能成為潛在的風險。
白紙黑字的重要性:保護自己也保護關係
「經驗告訴我們,不管是員工還是雇主,有時口頭承諾,還不如白紙黑字來得可靠。」曾大衛語重心長地說。他強調,書面契約不僅是對雙方權益的保障,更是維護彼此關係的基石。清晰的權利義務關係,能有效避免日後可能出現的誤解與糾紛。
曾大衛希望透過這次的案例,能讓更多的族人意識到保護自己的重要性。他呼籲大家在未來簽訂任何合約或進行合作時,都能多留一份心,將口頭承諾轉化為白紙黑字。這不僅是保護自己的權益,更是維繫部落和諧關係的重要一步。
在吾拉魯滋部落,曾大衛代表始終保持著正面積極的態度,努力為鄉親解決各種疑難雜症。他深信,透過不斷的溝通與教育,能讓部落在保有傳統美德的同時,也能在現代社會中更好地保護自己,共同邁向更穩健的未來。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