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障棒球「出口盃」:每個人都值得擁有揮棒舞台
【os 1】
在球場上,他們不僅僅是運動員,更是希望的實踐者。
【os 2】
患有左手肌肉萎縮及頸椎第三節受損的潘瑋杰,童年因身障未被看見,曾被嘲笑是乞丐,甚至質疑父母「為何生下我?」那份不被理解的痛苦,深深刻印。直到2008年,王建民旋風席捲台灣,他也在這股棒球熱潮中
【身障棒壘球協會創始人 潘瑋杰】
然後那個時候大家都在吶喊歡呼,那我就在想,我自己是不是有機會可以,一起參與這樣的運動。
【os 3】
2010年,父親牽線讓他遇上身障棒球隊教練,然而,他卻猶豫了。
【身障棒壘球協會創始人 潘瑋杰】
因為我想說如果加入,我不是就是去告訴別人我是個身障朋友,但是這樣的標籤在我身上,我是沒有辦法想要去告訴別人的。
【os 4】
在球場上,他見證了不可思議的一幕:有人僅憑單手,傳接球的速度竟與雙手無異。這一刻,深深觸動了他,內心掙扎的心境也因此徹底轉變。他勇敢地投入集訓,代表台灣出國比賽。
【os 5】
然而,回到台灣:那支為比賽而匆匆成立的隊伍,只用了短短半年,賽事結束後隨即解散
【身障棒壘球協會創始人 潘瑋杰】
就是我們覺得說,我們要把這件事去常態,去發展起來,才能夠讓更多跟我一樣的身障朋友,享受希望、享受生命的權利。然後可以自己找到出口,所以我就開始去成立了棒球隊、然後成立了協會、然後也去拍攝我們的紀錄片。
【os 6】
患有皮爾羅賓症候群、關節攣縮、生長板沾黏的李勇灶,我好奇地問起:「為什麼喜歡打球?」
【球員 李勇灶】
家人從我小時候就會看棒球,然後國小同學也會在下課的時候去拿那種紙球打。
【os 7】
來自宜蘭的李睿恩,天生患有腦性麻痺,卻努力克服身體限制,如今正在念大學。每週北上練球。
【球員 李睿恩】
打出一支內野安打的時候,真的很開心擊到那顆球的那一剎那,自己的安打終於出現。
【os 8】
除了平時的棒球練習,身障棒壘球協會也每年舉辦「出口盃」賽事
【身障棒壘球協會創始人 潘瑋杰】
那出口盃從第一屆開始,一開始是(因為)我們戰神身障棒球隊沒有隊伍可以比賽。那在這個過程之中,其實因為辦到現在已經辦了十一屆,我找的女性、長者、視障、聽障,這些在社會原本都被定義為「他們不能打棒球」的一群人——但是,為什麼這個社會只能定義,不是這些族群的人才可以打棒球?而是,這些人,他們應該也要有自己可以揮棒、可以跑壘的一些權利。
我透過出口盃這樣一個平台,讓所有族群在這邊是可以發聲的,讓所有族群在這邊是可以告訴大家:「欸,我辦得到!」
【os 9】
他相信,不論身體狀況如何,每個人都值得擁有揮棒的舞台。
【身障棒壘球協會創始人 潘瑋杰】
那慢慢的,我們是不是未來可以去做一個,叫做身心障礙者大聯盟,不管你是什麼障別、你是什麼年齡,你有你自己可以打棒球的地方,不管是樂樂棒、盲人棒球或者是身障棒球。
【os 10】
當他們站上球場,不只是為了勝負,更是為了告訴世界:每個人都值得被看見。
公民記者 陳竫媛 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