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熱菸審查2年多沒下文,紙菸卻不須審查就可上市

112年3月22日《菸害防制法》修正後正式上路,將台灣的加熱菸納為菸品規範,卻必須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才能上市。然而,從當年度廠商提交加熱菸的審查申請到衛福部送審至今已經兩年多過去了,竟然尚無任何一家業者通過審查。這一情況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質疑。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最初有11家業者提交加熱菸的審查申請,但由於資料準備不足等原因,目前僅剩7家業者仍在審查中。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審查過程中,第一屆委員會已經提出了科學和專業的意見,並彙整了業者補充的資料,第二屆委員會正在積極銜接和審查。
有不少立法委員對此表示不滿,認為審查過程過於冗長,導致稅收流失。據估計,若加熱菸能夠順利上市,每年可為政府帶來數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的稅收,這些資金本可以用來支援長照服務,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家庭。目前,長照基金的財源已經出現減少的趨勢,稅收的流失無疑加劇了這一問題。
諷刺的是,傳統的燃燒式紙菸卻不需要經過如此嚴格的審查程序即可上市。各國研究都指出紙菸燃燒時會釋放出超過7000種化學物質,其中至少有250種對人體有害,並且有超過70種已被確認會致癌。這些有害物質包括一氧化碳、氫氰酸、甲醛、苯和多環芳香烴等,對吸紙菸者和二手煙暴露者皆造成嚴重危害。
相比之下,加熱菸不經過燃燒,理論上可降低有害物質的釋放。根據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研究,加熱菸所釋放出的8種羰基化合物(除丁醛外)比傳統紙菸減少約2成至9成,而加熱菸所釋放出的4種亞硝胺含量也較傳統紙菸減少約7成至9成。這些數據顯示,加熱菸可大幅減少有害物質的產出。
然而,儘管加熱菸在減少有害物質方面具有潛力,但其上市審查時程嚴重延宕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也引發了廣泛的爭議。有不少學者和民間團體認為,政府應該加快審查進度,並且應該要以科學為本進行審查,排除政治因素,讓這些產品早日上市課稅來增加政府收入,好支援長照等公共服務。
總之,加熱菸上市審查經歷冗長過程和傳統燃燒式紙菸自由上市的對比,凸顯了現行菸品管理政策中的不平衡。如何在保障公共健康的前提下,合理推動加熱菸的上市,並通過有效的稅收政策來支援公共服務,應是政府積極解決的問題。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