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公共空間不是灰色地帶:磺港公園事件的三重警訊

2025/06/17 11:52
6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當公共公園成為不當性行為的發生地點,我們不能只以「治安事件」看待,更應深思這樣的行為在台灣當前社會中,代表了什麼樣的斷裂與空白。

近日北投磺港公園驚傳一名男子在白天、家長與孩童眾目睽睽下,坐在長椅上公然自慰,儘管警方初到時並未目睹犯行,事後民眾提供影像後仍依妨害風化罪嫌將其送辦。該男子雖無精神障礙手冊,但表達明顯異於常人,平時在市場打工,生活邊緣、社交能力受限,過去未有明顯前科。

這起事件,其實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一場關於邊界、尊嚴與制度責任的公共討論


一、公共空間不是「無監管地帶」

公園是屬於全民、尤其應友善親子與兒童的空間,這樣的裸露與猥褻行為一旦發生,對孩童的心理安全、對市民的信任感,都是直接衝擊。若未即時依法追究與公開處理,將嚴重侵蝕社會對公共空間秩序的信心,也誤導行為人以為此類行為「事後沒人追究就沒事」。


二、邊緣者的心理困境,不能淪為豁免的遮羞布

這名男子雖無正式身心障礙身份,但其表達異常與社會功能失調已見端倪。此類灰色地帶的弱勢者,常被社會忽視、未被納入精神衛生系統,也未接受適當的生活輔導與監測。

**既不能任其以病態作為犯罪免責理由,也不能讓他們在困境中持續游離、進入偏差行為路徑而無從介入。**社福系統與警政、衛政之間的斷裂,在此案中可見一斑。


三、兒童觀感與性教育不能再被「消音」

我們社會對兒童的性教育常有避談、矯飾傾向,當類似猥褻行為出現在學童視線中,家長與學校往往難以立即回應,也不知如何引導孩子辨識何為「不當的行為與接觸」。

這正是我們必須正視並提倡兒童觀點的公共空間安全設計生活情境中的性教育對話。否則一再重演的「尷尬事後處理」,只會讓恐懼與誤解持續。


結語:治罪之外,更該有社會修補的力量

這不是一起可以用「低度關注」處理的街頭異常行為事件。它敲響的是:我們對弱勢者的照顧是否夠早?對公共空間的安全是否夠嚴?對兒童情緒的陪伴是否夠深?

願這起案件成為法治執行的提醒、社會服務的契機,也讓我們不再把「風化事件」視為一則奇聞,而是一次真正反省與修補社會裂縫的起點。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