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江育達歌聲守護母語:為土地發聲 與孩子對話

2025/05/28 21:00
35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徐晨喻、郭晶菁/彰化縣二水鄉報導】「講家己的話是基本的人權,講家己的話是身為一个人的尊嚴,對這馬開始,咱做伙拍拚將家己的母語講轉來,甚至共寫轉來、讀轉來,對家己做起。」2024年第15屆金音創作獎頒獎典禮上,農村武裝青年主唱阿達(本名江育達)因歌曲〈阿母的話〉獲得最佳民謠歌曲獎而感動的發表得獎感言,說明說母語是基本人權與個人尊嚴的展現,呼籲從自身開始實踐母語的使用,進一步推動母語的復興與保存。江育達回憶國小時期被禁止說台語,也曾因母親的台語腔調感到尷尬。三十年後,江育達帶兒子去學校,用台語聊天,但發現兒子的同學無法回應。江育達對母語文化的流逝感到失落,並表示,民謠哪有可能無土地,土地哪有可能無母語。

↑農村武裝青年主唱阿達演唱《予你的歌》。攝影/郭晶菁

江育達畢業於東海大學哲學系,參與創立搖滾音樂研究社。創作過程受哲學思辨影響,這樣的背景使他的音樂創作不僅關注土地與社會議題,更帶有對文明、進步與人性的省思。江育達退伍後做過山葉樂器業務,後來組了「阮對庄腳來」樂團。2007年,江育達在樂生療養院參與演出時,結識為抗議政府進口稻米衝擊農民生計,於公共場所放置內含白米的爆裂物,而被稱為「白米炸彈客」的楊儒門。江育達開始反思自己的農村出身,進而投入農業議題,並在同年成立「農村武裝青年」樂團,以台語歌寫農村現況。

農村武裝青年現由主唱兼主要創作者江育達、大提琴手陳俐君、貝斯手蔡憲與打擊樂手阿芳組成。樂團以台語民謠為根基,融入搖滾精神,透過音樂描繪台灣農村景況、底層社會現實與永續土地議題,打造獨具風格的「台式農村民謠搖滾」。自2009年首張專輯《幹!政府》問世以來,歷經14年的創作與累積,於2023年推出第五張專輯《予你的歌》。

↑農村武裝青年歷年專輯。製圖/郭晶菁

↑農村武裝青年歷年專輯。製圖/郭晶菁

江育達與農村武裝青年走進社會運動現場

江育達分享:「把音樂帶到現場的作用是,我覺得街頭運動有時候如果沒有音樂還蠻無聊的。」江育達帶領農村武裝青年實際參與多場大型社會運動現場。2010年,參與三鶯部落反拆遷運動,透過現場演出聲援原住民對抗政府強行拆遷的行動。同年,關注蘇花高速公路開發對山林與海岸生態的破壞,以音樂介入公共討論,加入反蘇花高運動。2011年,國光石化案爭議期間,江育達在環評會議獲得發言機會時直接演唱〈白海豚之歌〉。明確表達對海洋污染與開發政策的不滿,用行動連結創作與社會議題。

2009年1月,農村武裝青年推出第一張專輯《幹!政府》,專輯的封面綁上黃布條,源自他們在社會運動現場的憤怒與抗議。《幹!政府》的歌曲內容,如:〈沒正義就沒和平〉、〈環境的問題誰來關切〉充滿對政府與企業的強烈批判,並且將憤怒情緒化為音樂,鼓勵更多人參與社會運動,反抗體制。

江育達觀察到,如今的社會運動現場更傾向以音樂祭的形式呈現,許多活動會直接邀請知名樂團,讓音樂成為社會運動的一部分。像是農村武裝青年曾參與主要探討與「二二八事件」相關的歷史記憶、轉型正義和人權價值等社會議題的共生音樂節,演唱〈沒正義就沒和平〉,控訴國家與社會被權力操控,展現對壓迫與不公的反抗精神。江育達回憶起剛成立農村武裝青年時,便深刻感受社會議題的艱澀,他認為,音樂能夠讓嚴肅的議題變得更柔和,進而降低群眾與議題的距離感。

農村武裝青年歷年專輯從抗爭到反思

2010年,農村武裝青年推出第二張專輯《還我土地》,收錄〈農民起義〉、〈濁水溪出代誌〉等作品,記錄江育達自2009年起走訪花東、彰化二林、苗栗灣寶等地的訪調經驗。透過與當地農民與環保行動者的訪談,以更深刻的視角審視資本與政策如何侵害農業與環境,呈現土地開發下的衝突與基層的心聲。

2013年《幸福在哪裡?》作為第三張專輯,展現農村武裝青年由怒轉思的過程,開始反思經濟發展背後的代價。專輯介紹寫道:「我們盲目的追求開發、進步與便利,卻忘了真正讓我們幸福的究竟是什麼?」農村武裝青年不再僅是批判,而是開始探索幸福的核心價值。2014年,《幸福在哪裡?》入圍第五屆金音創作獎最佳樂團獎、最佳搖滾專輯獎與最佳民謠單曲獎。其中,歌曲〈失去記憶的城市〉獲得最佳民謠單曲獎。

2015年,江育達回到故鄉彰化,學習月琴、台語,了解北管與熟悉地方文史。2017年的實驗性專輯《根》,以融合傳統樂器與現代元素的方式,加入鼓、小提琴、柳琴、竹苗與嗩吶,將樂團從三人編制擴展為六人。專輯細膩描繪台灣土地與文化的記憶,並入圍第29屆金曲獎最佳台語專輯及最佳年度專輯。其中,歌曲〈揣啊揣〉描述江育達在看到故鄉村落因土地重劃被剷除後,開始思考自己與土地的連結,透過音樂記錄失去家園與尋找根源的心情。

《予你的歌》唱出「心內話」

2020年在疫情的威脅下 ,樂團許多工作完全終止,加上老婆陳俐君懷孕,且夫妻兩人親自照顧孩子,一度中斷創作。直到孩子上幼稚園後,江育達才慢慢找到時間寫歌,並在2023年推出第五張專輯《予你的歌》,抒發對孩子、土地與台灣的溫暖。專輯的靈感來自疫情期間的體驗,身為人父的經歷加上大疫情時代,讓江育達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江育達說:「育兒的過程中,我有好多感觸,讓我覺得這就是我該寫的東西。」

隨著兒子的出生及成長,開始有了脾氣,甚至會頂嘴,江育達意識到他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反抗者,但如果有一天他的兒子成了反抗他的反抗者呢?他便開始思考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行為,以及未來要如何面對並和孩子共生。經過這兩三年的思考後,他希望他的兒子也能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如同歌詞所提及的「每一蕊花,攏有家己想欲展現的姿勢,欲按怎開花,毋免向啥人來解說」,期許兒子可以自由的展現自己,不必局限於他人的眼光。這便是和專題同名的歌曲〈予你的歌〉江育達心境的呈現,這首歌除了寫給他兒子外,也是這張專輯的起點。

在有孩子之前,江育達對生死抱持著開放的態度,覺得自己什麼時候離開都沒關係,但是兒子出生後,在心境上有了很大的轉變,他想要看著他的兒子長大。第一次送他的兒子去幼稚園上學那天,將孩子交到老師手上後,從幼稚園門口走到車棚的路上,江育達都還是聽得到他兒子嚎啕大哭的聲音,在騎車回家的路上,他也默默的在流淚。江育達將離別的心境寫進專輯中的最後一首歌〈再會練習曲〉,想告訴孩子,他最後還是會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爸爸終究無法再庇護他。

〈阿母的話〉奪金音獎,母語創作獲得肯定

「一直到我太太懷孕的時候,才突然想到小孩會講話,那我們要講什麼話?」江育達的第一直覺就是自己從小說到大的台語。不過他的太太陳俐君過去對於台語並不熟悉,少數能接觸到台語的機會是和外婆對話。隨著外婆離世,陳俐君意識到台語也消失在她的生命中,所以決定將孩子的出生視為重拾母語的契機,開始與孩子使用台語,她說:「或許外婆帶著這個語言離開,以及孩子帶著這個語言到來,對我而言更像是生命中的一種交接儀式吧!」於是江育達鼓勵她隨意對著肚子裡的孩子講台語,因為無論如何,肚子不會笑她。

在這樣的背景下,江育達寫下〈阿母的話〉:「囡仔,這是阿公阿媽佮阿爸講的話。是我心內上媠的語言,知影咱對佗位來。」講述台語是江育達心中最美的語言,這讓他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也是江育達內心最真摯的流露,並且在2024年奪下第15屆金音創作獎最佳民謠歌曲獎。此外,《予你的歌》專輯也入圍第15屆金音創作獎最佳民謠專輯。從社會運動現場到家庭中與孩子的對話,江育達的堅持來自對文化的責任感,以及對未來世代的期待。江育達利用一首首台語歌曲,使更多人透過母語的力量認識多元的議題與他的故事。

採訪側記

採訪到一半,江育達的兒子下樓和江育達說話,才幼稚園就能用台語對答如流,讓我們十分讚嘆。江育達還分享,和台語家庭去露營時,兒子驕傲的跑去別人的帳篷裡說:「恁敢有阮兜的 CD ,彼个《予你的歌》的『你』就是『我』啦 !」可以看出,即使小小年紀,江育達的兒子,也非常引他們正在做的事為傲。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