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礦業文化 礦工子弟延續記憶
OPEN&NS:金瓜石的景色&環境音
OS: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金瓜石,被青山環繞,是一座壯麗的山城,也曾是幫助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採礦據點。如今礦脈已靜,但這裡留下的,不僅僅是山的輪廓與礦坑的痕跡,更有無數深藏人心的回憶,等待被記起。
標一:黃金山城採礦歲月 淘金寫下歷史
OS:過去金瓜石因盛產金礦,成為人人夢想淘金的地方。
BITE1(文化館館長 蕭錦耀):亞洲最多的產金的地方就是在金瓜石,年產量七萬兩。
OS:金瓜石文化館內記載著當地礦業發展,從本地人到遠渡重洋的勞動者,來自各地的礦工肩負風險,穿梭於昏暗坑道,用血汗寫下了台灣礦業的歷史篇章。
BITE2(文化館導覽志工 陳石成):就是那時候日本人(殖民)時,我們人數不夠。日本人說,那去大陸徵一些大陸的員工來做,那時候來的人有福州和溫州的,總共有2000多人來。
OS:這些記憶,在通過金瓜石當地民眾的努力後得以延續。
OS:距離文化館步行16分鐘路程,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布滿歲月痕跡的三層橋,這裡曾是金瓜石礦工的主要行走路徑。走過這座三層橋,抵達一棟掛著天公仔囝故事館牌子的建築,裡頭埋藏了無數金瓜石的礦業記憶。
標二:故事館延續礦業史 攜手守護山城
OS:看似只是紀錄金瓜石歷史的故事館,其實是礦工後代吳朝潭的老家。對家鄉有深厚感情的他,與太太王佳蘭一起將舊宅改建成故事館,存放礦工回憶。吳朝潭也會導覽來訪的遊客,分享父親當年在礦坑中的點點滴滴。
BITE3(故事館創辦人 吳朝潭):礦業的文化的沒落,可是我會想要做一個傳承者。我能做什麼?就是說礦業這個東西已經現在都沒有了,那我父親的辛苦向誰說?有這個機會,我能是不是可以多為他的一些、他工作辛苦的那一段情景多闡述。
OS:故事館內充滿著王佳蘭的詩詞與畫作,靈感皆來自於吳朝潭的童年記憶,或是礦工家庭的故事。王佳蘭過去只知道礦工是一份危險的工作,但在真正進入這個礦工家庭後,才發現這裡的人對危險早已麻木,讓從未了解過礦工的她深受觸動,以創作為礦工生活留下紀錄。
BITE4(故事館創辦人 王佳蘭):每聽一個礦山的故事的時候,那個衝擊會比較大,因為我(從)沒有到看到,然後身邊的人就是這樣子。那也因為這樣子會觸動我,透過文字或是透過創作,去把這感觸輸送出來。
OS:像是這首「礦山阿母菅芒花」的詩,便是來自吳朝潭嬸嬸的故事,在年僅30多歲的丈夫遭遇礦災後,她獨自一人拉拔孩子長大,就像菅芒花一樣堅韌不拔。
OS:過去為了家庭的溫飽,工人們仍在危險的礦坑中冒險拚命,就像「礦工牛」說的,做牛做馬只為家裡的妻子與孩子,顯示礦工養家活口的艱辛。
OS:除了故事與影像,味道也是記憶的載體。
標三:溫州粿飄家鄉味 重現礦坑記憶
OS:來自溫州與閩南的傳統糕點「粿」原是節慶的象徵,但對日夜搏命的礦工來說,平時只求溫飽的他們,唯有在過年過節才能吃上一塊熱騰騰的粿。溫州礦工二代夏國雄也因思念家鄉味決定重現溫州粿,並和兒子夏錦瑞在文化館旁開店,傳承著象徵家人團聚的溫州粿。
BITE6(溫州礦工後代 夏國雄):這年糕是以前在大陸,父母親他們都會做,我小時候看到他們在做,到最後我也傳下去做。
OS:溫州粿不只陪伴夏國雄在金瓜石落地生根,也成為許多在台灣的溫州人,對家鄉的牽掛。
BITE7(溫州礦工後代 夏錦瑞):很多溫州人,他們就迫不及待要來,讓他們有一種回味的感覺。
標四:後代情繫山城 精神傳承永不滅
OS:即使礦業走入歷史,許多礦工後代仍選擇留在金瓜石,延續這段集體記憶。有的成為導覽員,有的守著故事館,也有的在當地創業,以不同方式將這片黃金山城的記憶繼續說下去。
OS:讓礦工的堅毅與奉獻,轉為文化與土地的牽絆繼續傳承。
採訪撰稿 劉欣怡
攝影剪輯 邱俞霈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