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主權基金呼聲高漲 中央銀行仍以「沒共識」為由拖延改革

2025/05/07 18:12
61次瀏覽 ・ 25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主權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 SWF)。

 

台灣外匯存底高達5,500億美元,卻長年以低效率管理、僅獲年化2.6%的回報,明顯落後於國際主權基金動輒4至7%的表現。然而,當社會各界對成立主權基金的支持聲浪高漲、立法院已有修法共識之際,行政單位卻仍持續以「需立專法」、「需凝聚共識」等說詞,阻擋改革契機,形同欺騙社會、虛耗民意。

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針對主權基金召開專案報告前夕,中央銀行一份書面報告再次強調「不宜動用外匯存底」、「應先訂立專法」,甚至聲稱若無專法將可能因虧損遭立委與監察院質疑,進而影響運作與決策。表面上看似謹慎,實際卻反映出政府部門傲慢自保、逃避改革的心態。

事實上,立法院早於2023年即提出修正《中央銀行法》第20與第33條,要求央行提撥不超過10%外匯存底成立外匯投資基金,以創設我國主權基金。立委指出,此舉可達到財政永續、提高資產效率與擴展國際影響力,並有助於我國金融資產負債表縮表、降低市場游資氾濫等問題。然而,至今行政單位卻未見具體回應,中央銀行則一再退縮。

更令人質疑的是,央行與財政部一搭一唱,刻意模糊焦點。財政部以「需凝聚共識」、「審慎評估」等空泛用語推託,避談具體財務模型與治理架構安排。難道行政部門至今未閱讀新加坡GIC、淡馬錫,或韓國KIC的治理架構經驗?還是刻意視而不見,拖延時間?

台灣長年面對高齡化、少子化衝擊,公共財政壓力節節升高;而國家卻讓龐大的國際資產躺在低風險、低報酬的帳上,不僅無法替下一代累積財富,更讓國際資本運用效率大幅落後。即使香港早於1998年便以外匯基金進行市場化操作,新加坡亦依公司法成立主權基金積極布局海外,台灣卻仍卡在制度設計原地踏步。

央行總裁楊金龍口口聲聲說對主權基金持「正向態度」,卻不斷設下重重門檻:要政府全額出資、不可動用外匯存底、須立專法,還要先解決人事法規彈性等繁瑣細節。試問,倘若真有推動決心,為何不從既有法規中尋找可行機制,反而屢屢成為政策最大阻力?

面對這種只會「研究不做事」的行政心態,人民有權質疑:主權基金,是要改革,還是要被拖到民意冷卻為止?如今立法院已有跨黨派共識,社會輿論亦廣泛支持,中央政府若再以立專法為藉口拖延時日,無異於對全體納稅人財富的背信,對台灣國際競爭力的自廢武功。

主權基金不是口號,而是國家資產應有的策略性工具。面對全球資本戰略競逐的時代,台灣若不立即行動,將再度錯失一次脫胎換骨的重大機會。

 

延伸閱讀:

台成立主權基金?財部:凝聚共識 審慎評估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507701280-430104

台灣主權基金有譜?央行建議財源3管道,強調不宜動用外匯存底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21138

設國家主權基金 央行:宜訂專法由政府全額出資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248664

設立國家主權基金 央行總裁楊金龍有五大主張

https://udn.com/news/story/7239/8723465

本篇報導使用AI工具協助產出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