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善獎推動社福交流 打造台灣永續公益生態
備受台灣社福界矚目的「傳善獎」,自2015年由陳永泰公益信託創立以來,致力於鼓勵與支持台灣具創新與永續發展潛力的社福機構。今年,第七屆傳善獎經驗分享會於4月30日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盛大舉行,邀集2022至2024年完成三年培力計畫的8家社福機構,分享在資源支持下的實踐歷程與寶貴經驗。

傳善獎每屆提供8家機構、每年各400萬、連續三年總計9,600萬元的穩定資金,並委託專業顧問團隊協助機構擬定經營策略與發展方向,不僅讓社福組織有穩定的資源,更提供陪伴與專業輔導,協助其創新轉型與永續發展。
8 家分享機構涵蓋了偏鄉教育、兒少、身心障礙、老人、照顧者、疾病等多元面向。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國小、國中、高中課程轉成數位線上課程,是全台灣最大的線上學習平台,透過科技與師資合作,提供孩子免費且優質的個人化學習內容,讓都市及偏鄉學生都能有同樣均一的學習品質。
●「台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陪伴新北三峽及桃園大溪在地弱勢或偏差兒少,成立在地社會企業,進而改造社區經濟樣貌,期望複製成功模式至全台老舊社區。
●「勵友中心」- 曾獲第二屆傳善獎肯定。於台北大同區設立「好young館」,協助弱勢兒少自我探索、學習,計畫將實體陪伴延伸擴大至數位平台。
●「揚生慈善基金會」-以揚生館向60歲以上長者宣揚健康概念,提倡自癒力幫助長者延緩老化時間,減少社會資源,計畫從實體走向網路宣導。
●「黎明教養院」-曾獲第二屆傳善獎肯定。在花蓮幫助心智障礙者發展動物輔療,計畫將針對照顧蛋雞,發展產銷模式設庇護工場,幫助心智障礙者就業自給自足。
●「罕見疾病基金會」- 罕病總類達262種疾病,服務需個別化,但常因場地環境受限,計畫建置罕病家園,將服務完備外,也提供罕病家庭喘息及民眾體驗、宣導之場域。
●「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曾獲第一屆傳善獎肯定。協助傷者自立及培養工作能力,減輕社會負擔,預計成立北、中區管理中心,主動引導當地個案接受自立生活教育訓練並提供差異化、更適合的服務。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鼓勵家庭照顧者走出孤立、悲情,成為善用資源的「聰明照顧者」,未來計畫推廣家庭照護協議觀念,並解決「老屋囚親」問題。
經驗分享會中,各機構代表不諱言分享在執行過程中的挑戰與失敗,也指出在嘗試錯誤中如何汲取教訓並逐步邁向成果。主辦單位陳永泰公益信託總幹事王景賢表示,失敗是成功的墊腳石,透過對話與經驗交流,才能找出更具實效的解方。今年設立的「傳善論文獎」更期待各界提供跨領域創新觀點,激發更多公益創新動能。
會中,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分享「與地方共生共榮」的觀點,強調社福機構須放下本位思維,與社區合作共創,透過信任與科技,實現地方創生。而微光行動協會秘書長侯勝宗則以「微光行動」為例,展現非營利組織整合政策、資源與社區的實力,讓在地小人物成為解決偏鄉問題的微光英雄。
各得獎機構也向來自不同領域的外部顧問頒發感謝狀,感謝其專業與陪伴,協助組織少走冤枉路。台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執行長林峻丞直言,顧問制度讓他們在創新上更有方向;而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呂冠緯則呼籲社福團體應積極面對高變動環境,善用平台資源與跨界合作,培育下一代應變力。
亞太關懷台灣希望暨兩岸影像榮譽理事長 宋楚瓊公益理念:傳善獎的精神正體現我們長期推動的核心價值——用影像見證愛、用行動推動改變,公益不是單一組織的努力,而是眾人共築的生態網絡。透過這樣的平台,我們看見希望在各地萌芽。
網路公益城市長 張成先也深受感動,他分享道:在這場分享會中,我看到的是一群不懼挑戰的行動者。他們用創新的方式解決問題,讓社福事業不再只是補破網,而是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我們已協助將這篇充滿希望與行動力的新聞,推播分享至我們擁有20萬粉絲的臉書平台,讓更多人認識這些默默耕耘的公益英雄,並一同加入這股改變社會的力量。
這場由傳善獎凝聚起的分享交流,不僅是經驗的傳承,更是公益行動者們在彼此激勵中共同前行的見證。
❤️最美的人心,從關懷開始,Summer 訪談錄,帶你觀賞美麗心世界,每一篇公益文章都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請大家讀完分享,一起把愛傳出去❤️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