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萊克多巴胺是什麼?為何引發爭議?

2025/05/07 16:16
57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近日台灣首度在來自澳洲的進口豬肉中驗出微量萊克多巴胺(俗稱瘦肉精),檢出濃度為0.001ppm,仍在國內法定容許範圍內。根據食藥署說明,該批肉品屬於「其他可食部位」,如豬腳、大腸頭等。雖然未超標,但因為這是首次在澳洲進口豬肉中發現萊克多巴胺,消息一出仍引起民眾高度關注。

萊克多巴胺是什麼?

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是一種原本用於治療氣喘的藥物,後來發現它可以讓豬、牛等牲畜在飼養期間減少脂肪、增加瘦肉比例,因此被廣泛應用於畜牧業的飼料添加劑。它屬於「β-受體促效劑」(β-agonist),透過調節動物的新陳代謝來提升肉品產量。

照片

它會留在我們吃的肉裡嗎?

會,但含量非常低。自2021年開放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以來,截至2025年4月30日,食藥署在邊境共檢驗了25,466批次的豬肉及豬雜碎產品,其中僅1批檢出萊克多巴胺,為2025年4月29日進口的澳洲冷凍豬腳,檢出量為0.001ppm,未超過我國的法定標準。此外,同期在市面上抽驗了18,501件進口及國產豬肉產品,結果全數合格,未檢出萊克多巴胺超標情形。此外,成人每公斤體重的萊克多巴胺的每日安全攝食量為一微克,因此一般來說,正常飲食並不會達到有害劑量。

我國的做法是什麼?

目前台灣禁止國內豬農使用萊克多巴胺,但從2021年起,開放進口含有萊克多巴胺的豬肉。而輸入豬肉的管理以邊境源頭把關為首要,產品原產地必須如實標示。根據衛福部公告的動物用藥殘留標準,萊克多巴胺在豬隻肌肉及脂肪(含皮)中的容許限量為0.01 ppm。

此外,「豬肉儀表板」是由台灣衛福部食藥署與相關部會共同建置的資訊平台,自2021年起每日更新,提供國產與進口豬肉的來源、重量、查驗結果及是否含萊克多巴胺等資訊。民眾可透過儀表板查詢各批豬肉的進口國、通關日期、進口商及流向資訊。

科學數據怎麼說?

雖然人體臨床試驗顯示萊克多巴胺的代謝速率相當快,進入體內後多在24小時內經由尿液排出,且未代謝的原形藥物比例極低,但在動物體內的殘留量仍會受到使用劑量與施用時間長短的影響。因此,各國多會針對其在肉品中的「最大殘留限量」(MRL)訂定標準以確保食品安全,不過這些標準在國際間差異極大,有些國家允許微量殘留,有些則採取零容忍政策,甚至全面禁止使用含萊克多巴胺的肉品。

  1. 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 )在 2004 年評估了萊克多巴胺的毒理學資料,並根據一項人體研究中觀察到的心血管反應,設定了每日可接受攝取量(ADI)為 0–1 微克/公斤體重。該研究中,受試者在攝取 5 毫克(約 67 微克/公斤體重)時未出現明顯心血管反應,該劑量被視為無可觀察到不良反應劑量(NOEL)。為確保安全,JECFA 採用了總共 50 倍的安全係數,考慮到個體差異和敏感族群的保護。 
  2. 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在 2009 年對萊克多巴胺進行了評估,指出 JECFA 所依據的人體研究樣本數過少,無法充分代表整體人口,特別是對於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的影響。EFSA 認為,基於現有資料,無法設定可靠的 ADI,並建議不應在歐盟批准其使用。 
  3.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資料顯示,萊克多巴胺是導致豬隻不良反應報告最多的動物藥物之一,報告數超過 16 萬件。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豬隻的行為改變、心血管、肌肉骨骼、生殖和內分泌問題,以及高壓力、跛行、過度活躍、骨折和死亡等情況。

吃不吃含萊克多巴胺的肉品,是個人選擇,也是一場全球科學與政治交織的爭論。雖然國際間對萊克多巴胺的安全性看法不一,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不只是單純的農業技術,更牽涉到食品安全、國際貿易與國民信任。我們能做的,就是保持資訊透明,讓消費者做出知情的選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