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知道_卡那卡那富族「河季」

河知道
圖文/黃政嘉
每年河祭,卡那卡那富(Kanakanavu)族的部落成員會回到那條養育他們的河流旁,感謝河神賜予的恩典。這場儀式既是對自然的敬畏,也是與祖靈連結、尋找文化認同的方式。然而,在現代化浪潮下,隨著人口減少與身份認同逐漸稀薄,河祭也逐漸轉化為一場自我追尋的儀式。
回到河邊
根據部落耆老的口述,河祭起源約可追溯至 300 年前。當時,卡那卡那富族遷徙至今高雄市那瑪夏區達卡努瓦部落,發現楠梓仙溪上游水域蘊藏豐富魚蝦資源,隨後成為重要的獵場。為感謝河神創造與溪流滋養,人們舉行儀式祈求平安與豐收。河祭日期不固定,通常安排於春夏之際;祭司依據「占夢」結果決定日期,再由耆老通知舉行時間。
日治時期,由於語言與習俗差異未被充分理解,卡那卡那富族曾被歸類為鄒族支系,與拉阿魯哇族(Hla’alua)合稱「南鄒」。2014 年,卡那卡那富族成功向原住民族委員會爭取正名,族群身份逐漸獲得肯認。然而總人數至今仍極少,語言使用者多為年長者,使文化傳承工作面臨挑戰。
來自東華大學的陳昱豪雖是漢人,卻穿著卡那卡那富族傳統服飾參與祭儀。他與部落的連結始於大學時期原住民學院舞團,因熱愛傳統歌謠而開始接觸並學習多個族群的語言與音樂。他表示,吟唱時情緒會隨旋律流動、獲得釋放,對文化也因此產生深厚情感。
凌晨三點半,空氣濕潤,溪流聲在山谷間迴盪。昱豪穿戴整齊,踏著濕潤泥土走入祭儀場域,與手持火把、背負山棕與獵具的人們一同行進。黑夜中,火光如流動火龍,傳統歌聲與溪水聲在山谷交織,營造出莊嚴氛圍。
昱豪跟隨隊伍,低聲吟唱卡那卡那富歌謠。他理解歌詞、掌握旋律,顯示出他不僅僅是外來參與者,而是真正投入其中的一份子。這些旋律記錄著生活智慧、自然觀與祈願。對參與的長者而言,那是祖靈的語言;對他而言,則是對土地的敬意與文化的回應。
祭儀在天未破曉時展開。耆老於河岸綁上芒草,象徵界線,提醒外人此地為部落獵場與神靈領域。接著,祭司以石頭敲擊毒藤木釋出天然魚毒,使魚昏迷以利捕撈,同時不污染水源。也會搗碎地瓜投入溪中,象徵餵養河神——這是給河裡生命的食物,祈求平安與豐收。最後,岸邊堆疊的石頭標誌出捕撈記號,宣示河段歸屬。
火把熄滅,天色轉明,溪水持續流淌,如將祈願與思念帶往遠方。耆老以卡那卡那富語低語,語調溫和卻堅定,既像對祖靈,也像對未來說話。年輕人靜默聆聽,也許尚未能完全理解,卻努力記住聲音的節奏。
河知道,那些腳步曾無數次走過這裡。 河知道,就算只剩少數人記得,那記得的人也會再次踏上這條路。 只要還有人願意靠近,這條河,就會繼續唱歌,河知道。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