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樂酒家:歷史重現與老屋新生
公民記者周慧丹 民雄採訪報導
位在嘉義民雄的一樂酒家創立於1942年,是日據時代典型的兩層樓商店街屋建築。它不單是一家酒家更是隱藏了一段社會變遷的歷史故事。這裏曾繁華一時,如今透過修復重現的一樂酒家,不僅保留建築的歷史風貌,也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延續老屋新的生命。

SB導覽員 吳桂芳
因為民雄靠近鐵路然後又靠近縱貫道路,它其實這邊是一個陸路轉鐵路運輸的非常重要的中間點,這裏有非常多的工人還有娛樂產業,像剛剛我説到的茶室跟酒家。一樂酒家的建築物是在1942年就蓋,然後從1943年開始經營一直到1967年,那一樂酒家也是當時民雄最熱鬧的酒家,也是少數有兩層樓高的酒家建築。

走進一樂酒家,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大跨距全實木樓梯,梯面紅漆已見斑駁,走上二樓便看到被保留的酒家包廂,架高地板,鋪設的小方桌與榻榻米不僅塑造了當時的環境,也成了那個時代獨有的社交場所。
SB導覽員 吳桂芳
但其實它是一個日式跟台式結合的一個建築風格,它只有這一個剛好是日式的包廂,其他的全部都有隔間然後隔間裏面全部都是大型的圓桌配木頭的高腳椅,然後就會一間一間一間隔起來然後剛好把我們的樓梯圍起來這樣。所以我們現在站的應該是某個包廂之間,當時就會有十幾個小姐在這個酒家服務,但後面其實是小姐的包廂然後還有那個專門作為包廂使用的酒桌廳就是酒桌廳吃飯用的地方這樣。

然而隨著戰後國民政府節約政策的影響,使得本已風光一時的酒家經營困頓,最終與其他同業一道走向了沉寂的命運。
SB導覽員 吳桂芳
國民政府認為酒家是一個非常奢侈的一個娛樂產業,所以就課以非常重的筵席税跟營業税大概每半個月就課一次,然後課的金額大概是現在的七千多塊就是去換算來的,那當時就是酒家就是經營的越來就是問題越來越多,後來就是賣給其他的“歐吉桑”。
為了保存這段珍貴的歷史記憶,從小熱愛收藏古玩物的吳嘉文藥師買下了這棟歷史建物,期望保存僅存的酒家空間讓這份獨特的歷史再放光彩。而回憶起模糊的童年吳家文藥師對一樂酒家的印象是
SB藥師 吳嘉文
他們用「台灣拳」你聽說過嗎,台灣拳。因為我在樓下都有聽到在划拳。
修復後的一樂酒家保留了原有建築的結構和酒家文化的元素,在藥師父子吳嘉文和吳至鎧的推動下結合七星藥局三代收藏與西藥文化創新,計劃打造寓教於樂的藥業博物館賦予了老屋新的生命。

SB 導覽員吳桂芳
像這邊的窗户呢其實也是採用了非常中式的梳子窗,然後也是無雙窗這樣,然後它像上面的架構是閩式傳統建築比較常見的穿鬥式的架構,那後面的屋架部分其實是採用了洋小屋式的屋架構,那我們這邊窗戶其實兩邊都是中式的風格,那前後呢則是採用比較西式的玻璃窗,像那邊的窗户呢其實都是旋轉窗為主,就是其實這邊代表了非常多中式日式結合然後還有可以去保留從日本日本後期一直到國民政府來台然後一直到我們現在。它其實融合了非常多的傳統建築的特色。

SB藥師 吳至鎧
藥業博物館主要還是基於我爸有很多很巨量的藥的收藏,那我希望這些收藏它被展示的時候是有系統性的而不是一個就是這樣擺在那邊讓你自己去看這樣子。所以我其實會希望一樂酒家有四分之一的空間我可以來做這樣子的用途。應該是樓上的其中一個部分這樣子,那我希望我的空間裏面是有能夠説故事。然後也能夠知識也是很充足的就是希望是樂趣跟知識兼具的這樣子。有時候可能會有一些體驗,然後會有一些場景的一些復舊然後也會有一些知識就是包括一些互動啊或者是一些知識的一些傳遞這樣子。那大家可以認識從日治講我們這邊整個藥業的發展歷史。


從昔日的輝煌到歷史的凋零,從陪酒划拳的熱鬧酒家到推廣藥史的文化場域,一樂酒家的故事還沒説完,老屋新生將為民雄地方文化開啓新的篇章。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