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寮僑德國小六十年風華 教育扎根社區、見證地方發展
### 枋寮僑德國小六十年風華 教育扎根社區、見證地方發展

**記者張仁吉/屏東枋寮報導**
位於屏東縣枋寮鄉隆山村的僑德國小,自創校以來,已歷經逾六十個寒暑。這所學校不僅是當地兒童的學習殿堂,更是社區的重要地標,承載著地方歷史、教育發展與人文精神的軌跡。透過回顧其創校背景、校舍建設、校長貢獻、社區連結與教學成果,我們得以一窺這所小學在地方教育版圖中舉足輕重的角色。

### 從水災中誕生的教育希望
僑德國小創立於約1960年,其命名中的「僑」字,源自1959年八七水災後,海內外華僑對南部災區學校重建的慷慨捐助。這場災難造成無數學童失去學習場所,來自世界各地的援手為災區注入重建希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僑德、僑智、僑勇等「僑」字輩學校陸續成立,成為八七水災後教育重建的重要象徵。
僑德國小初創時期條件艱困,長達近三十年間可能以臨時建物或借用他校資源進行教學。直到1988年至1991年間,學校才逐步完成現有校舍的興建,為師生提供了更完善的學習環境,也象徵學校逐漸邁入穩定發展階段。
### 校舍建設與耐震補強 為安全與未來打下基礎
在校舍使用超過二十年後,僑德國小於2016年啟動耐震補強工程,投入超過新台幣兩千萬元,是當年度屏東縣規模最大的校園補強計畫。工程內容包括頂樓防水、走廊拓寬、洗手台改建與外牆美化,不僅提升建築結構安全,也兼顧美觀與實用。
同年,學校迎來56週年校慶,象徵過去半世紀以來在地方深耕的成果。而為提供師生與社區更安全的運動場地,學校於2019年前後鋪設PU跑道,為校史首見。這條跑道成為日常體育課與社區居民運動的新據點,深受歡迎。

### 歷任校長 推動校務革新與社區參與
多位歷任校長對僑德國小的發展貢獻良多,其中以林禎川與詹孟傑兩位校長的作為最具代表性。
林禎川校長於2015年左右接任,在任期間大力推動校園設施改善與耐震補強工程。除完成歷來最大規模的結構強化工程外,也整合校內環境美化、操場鋪設PU跑道等,為學校營造安全又舒適的學習場域。林校長也重視與社區的合作互動,多次舉辦藝文活動與社區共榮。
現任校長詹孟傑先生自2023年起接掌僑德國小,原任僑勇國小主任。詹校長上任後延續歷任基礎,並積極導入創新教學與多元學習課程,推動閱讀教育與社區職人進校園的特色課程,為學校注入新氣象。
---
### 與社區緊密連結 共享資源、凝聚情感
僑德國小不僅是學生求學的場域,也是地方居民的活動中心。學校開放操場與跑道,供鄰里散步運動,PU跑道建成後更成為社區健康促進的關鍵資源。林禎川校長曾表示,打造安全運動空間,是學校對社區的承諾與責任。
此外,學校也積極參與地方文化活動。2016年,校方與枋寮鄉音美術會合辦畫展,於校內地下室展出在地藝術家作品,深化藝術教育與鄉土連結。校慶期間亦邀請地方仕紳如縣議員陳志成、劉淼松、黃建溢,以及鄉長盧文信、鄉民代表盧銘榮蒞臨共襄盛舉,展現地方支持與校方互動熱絡。
---
### 教育成果豐碩 體育、閱讀與多元學習並進
僑德國小在體育領域表現突出,尤其在籃球與柔道項目屢獲佳績。學校原以社團形式經營體育活動,2017年正式設立體育班,吸引多所國中關注與招生,是學區中少數具備完整體育資源的小學之一。
在閱讀推廣方面,學校設置別具特色的「藍皮解憂號書櫃」,造型仿自枋寮車站的藍皮火車,結合在地意象與閱讀文化,鼓勵學生主動探索書本世界。
學校也發展「百工響鼓」課程,邀請社區各行各業人士擔任教學志工,傳授專業技能與生活經驗,打破課堂牆界,讓學生接觸多元知識,深化職涯探索與實作能力。
---
### 展望未來 再續教育傳承與社區合作
根據2022年統計,僑德國小學生數為323人,教師34人,師生比約為1:9.5,顯示學校擁有穩定且充足的師資結構,有利於小班化與個別化教學。
為更完整記錄學校歷史與成就,學校舉辦「校史展」,以時光迴廊為主題,展出歷屆畢業照、校園景觀、師長團體照等珍貴影像,喚起師生與社區居民的共同記憶,也讓新世代學生認識校史、建立認同。
儘管學校創校初期的某些資料如確切成立時間、首任校長仍待考證,但透過訪談地方耆老、查閱縣府教育檔案,相信未來有望拼湊出更完整的歷史拼圖。
---
六十年來,僑德國小從一所災後重建學校,發展為社區教育與文化的重要據點,其成長與蛻變,映照的不只是枋寮鄉的發展歷程,更是全體師生與地方居民共同攜手努力的成果。展望未來,這所小學仍將持續在教育路上耕耘不輟,為地方培育更多希望的種子。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