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新聞寫得像文字遊戲? 四大關鍵詞一次破解!

2025/04/21 20:05
8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圖/Pexels)

你是否曾經看新聞看到一頭霧水?總是會因為新聞常用關鍵詞而會錯意或是被誤導,但其實背後都有一套新聞用語的邏輯與責任,本篇將帶您揭曉新聞四大關鍵詞,一同開啟新聞世界的大門,下次看新聞的時候就能夠直接看懂新聞。

一、疑似

定義:疑似表示目前並沒有確切的證據,但現場情況或當下資訊,具有某種可能性,僅能表示初步懷疑,並非最終結果。

為什麼這樣寫:媒體尚未獲得官方證實,但新聞需要即時性,因此會先用疑似來保留空間、避免誤導,同時兼顧即時性與真實性。

舉例:「民眾通報一名男子疑似酒後騎腳踏車,警方趕抵時對他進行酒測。」騎腳踏車也可能構成公共危險罪,但需進一步釐清情況,因此初步只能說疑似。

二、據稱

定義:據稱的意思是引用他人說法,例如目擊者、當事人或網路傳言,但媒體無法保證該說法的真實性。這種表述可以讓媒體保留立場,避免背書未經查證的訊息。

為什麼要這樣寫:當事件仍在查證階段,記者、編輯可透過據稱來報導聲音,同時又能保持中立、避免誤導大眾。

舉例:「據稱,該路段長期有民眾違規將汽機車停在人行道,造成行人被迫走到車道。」僅為居民反映的說法,並非事實定論,需經進一步查證。

三、不排除

定義:不排除表示某種情況仍有可能發生,目前沒有證據排除這個選項,但也還沒確認,屬於保留態度。

為什麼要這樣寫:事件尚未明朗時,警方或媒體會用這個詞來表示調查方向仍開放,一切仍在調查中,尚無定論。

舉例:「肇事駕駛聲稱因視線死角未察覺路人,警方不排除是違規超車所致。」表示肇事原因仍在釐清,所有可能性都尚未排除。

四、涉嫌

定義:涉嫌是指一個人被懷疑可能與某案件有關,但尚未被法院判決不能視為有罪。

為什麼要這樣寫:新聞須尊重法律程序,使用「涉嫌」可避免對個人做出過早定罪,也防止妨害名譽。

舉例:「一名女子涉嫌冒用他人身分申請補助款,警方已帶回偵訊。」案件仍在調查階段,使用「涉嫌」合乎法律與媒體倫理。

新聞不是玩文字,是對真相負責。媒體追求即時報導的同時,仍必須遵守「理性、客觀、中立」的原則。因此在資訊尚未明確時,就會常用到疑似、據稱、不排除、涉嫌等詞彙,這些詞彙不是推託責任或保守,而是保護當事人、保障閱聽人,也為事實留一條安全的退路。想真正看懂新聞,就要懂新聞怎麼寫,不只是眼睛要亮,還要懂得讀出新聞用語背後的含意,而學會這幾個詞之後,下次看新聞的時候就不再霧煞煞,而是更接近真相一點。

(編輯/連玉琦)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