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寫得像文字遊戲? 四大關鍵詞一次破解!

(圖/Pexels)
你是否曾經看新聞看到一頭霧水?總是會因為新聞常用關鍵詞而會錯意或是被誤導,但其實背後都有一套新聞用語的邏輯與責任,本篇將帶您揭曉新聞四大關鍵詞,一同開啟新聞世界的大門,下次看新聞的時候就能夠直接看懂新聞。
一、疑似
定義:疑似表示目前並沒有確切的證據,但現場情況或當下資訊,具有某種可能性,僅能表示初步懷疑,並非最終結果。
為什麼這樣寫:媒體尚未獲得官方證實,但新聞需要即時性,因此會先用疑似來保留空間、避免誤導,同時兼顧即時性與真實性。
舉例:「民眾通報一名男子疑似酒後騎腳踏車,警方趕抵時對他進行酒測。」騎腳踏車也可能構成公共危險罪,但需進一步釐清情況,因此初步只能說疑似。
二、據稱
定義:據稱的意思是引用他人說法,例如目擊者、當事人或網路傳言,但媒體無法保證該說法的真實性。這種表述可以讓媒體保留立場,避免背書未經查證的訊息。
為什麼要這樣寫:當事件仍在查證階段,記者、編輯可透過據稱來報導聲音,同時又能保持中立、避免誤導大眾。
舉例:「據稱,該路段長期有民眾違規將汽機車停在人行道,造成行人被迫走到車道。」僅為居民反映的說法,並非事實定論,需經進一步查證。
三、不排除
定義:不排除表示某種情況仍有可能發生,目前沒有證據排除這個選項,但也還沒確認,屬於保留態度。
為什麼要這樣寫:事件尚未明朗時,警方或媒體會用這個詞來表示調查方向仍開放,一切仍在調查中,尚無定論。
舉例:「肇事駕駛聲稱因視線死角未察覺路人,警方不排除是違規超車所致。」表示肇事原因仍在釐清,所有可能性都尚未排除。
四、涉嫌
定義:涉嫌是指一個人被懷疑可能與某案件有關,但尚未被法院判決不能視為有罪。
為什麼要這樣寫:新聞須尊重法律程序,使用「涉嫌」可避免對個人做出過早定罪,也防止妨害名譽。
舉例:「一名女子涉嫌冒用他人身分申請補助款,警方已帶回偵訊。」案件仍在調查階段,使用「涉嫌」合乎法律與媒體倫理。
新聞不是玩文字,是對真相負責。媒體追求即時報導的同時,仍必須遵守「理性、客觀、中立」的原則。因此在資訊尚未明確時,就會常用到疑似、據稱、不排除、涉嫌等詞彙,這些詞彙不是推託責任或保守,而是保護當事人、保障閱聽人,也為事實留一條安全的退路。想真正看懂新聞,就要懂新聞怎麼寫,不只是眼睛要亮,還要懂得讀出新聞用語背後的含意,而學會這幾個詞之後,下次看新聞的時候就不再霧煞煞,而是更接近真相一點。
(編輯/連玉琦)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