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台灣唸歌說唱藝術|宜蘭落地掃與口白歌仔
【公民記者蔦沐/台北報導】
宜蘭「落地掃 (lo̍h-tē-sàu)」是歌仔戲最原始的表演型態,演出者無舞臺、無妝容,主要是農村青年在廟埕、樹下或隨廟會陣頭遊行表演,用以自娛娛人。而後,本地歌仔吸收當時台灣民間所流傳的各種戲曲菁華,才逐漸形成後來大眾所認知的歌仔戲。
國寶級藝師楊秀卿女士出生於日治時期(1935年),自創一套「口白歌仔(kháu-pe̍h-kua-á)」的演出方式,學習歌仔戲中不同角色的語氣、音色,又將對白等橋段加入演出唱片段中,與傳統「唸歌」只唱不唸的表演方式很不同。這種加入口白對話的表演方式讓演出更生動,更有畫面感,廣受觀眾喜愛。
宜蘭社區大學丁秀津老師致力於推廣台灣本地歌仔及唸歌文化,在社區開班教學員月琴彈奏的技巧,並強化演唱能力,達到自彈自唱的水準,提升說唱藝術的表演能力。丁秀津老師常帶著同學一起到戶外表演,傳承與宣揚宜蘭「落地掃」與「口白歌仔」文化。
照片

↑丁秀津老師帶領宜蘭社大及桃園八德社大同學,一起到北投中心新村,透過月琴的演奏,表演宜蘭「落地掃」與「口白歌仔」,與民眾同樂。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