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營社大於上週六(2/22)舉行了開學式《感受『新』的學習與視野》,並參訪了《我的語言教室》展覽。此次展覽的策展團隊,特別培訓了興國高中的學生志工協助導覽,透過這樣的志工經驗,培育學生發展看見多元文化的視野。在開學式中,新營社大邀請了來自緬甸的立豔老師與身為新二代的婉蓉老師進行對話分享,旨在促進來自不同背景的參與者之間的交流,進而共同探索「新的學習與視野」。
對新移民來說,擁有一份好廚藝是必備能力,立豔老師是從小旅居各地的緬甸華人,在雲南、新加坡和緬甸都生活過,然而,他在台灣生活的時間遠遠多於其他地方,立豔老師在新加坡讀完大學後,就轉來台灣定居,迄今也已是三個孩子的媽,已經是個新營人了,但在提到飲食習慣時,立豔老師仍笑著說:「大部分的飲食已經習慣了,但有些東西還是無法接受」。刻在記憶裡的飲食文化是再多時間也無法改變,新移民也只能親自下廚才能找回家鄉味,這次的展覽陳列了各式調味料和香草藥花,這些都是新移民家鄉味的秘密調料,策展團隊的邱主安特別指出:「有些香料在台灣也買的到,但都是已經磨成粉的,這次展覽特別展出這些香料在移民記憶中的樣貌」。即使是果菜類的茄子外貌上也有大大不同,只有透過南洋的花果菜藥來料理,家鄉味才能砰然而生。策展團隊希望不只是透過語言理解新移民,我們也該利用五感來體驗新移民的經驗。
共同策展人邱主安介紹新移民常用的香草藥花
婉蓉老師是台越混血的新二代,婉蓉老師本來只會簡單的越南語,但是在生長經歷中逐漸好奇想看懂完整段落的越南語,於是在大學期間開始潛心學習越南語。就讀語言名校文藻外語大學的婉蓉老師,除了越南語外也曾經嘗試過「泰語」和「印尼語」課程,對於印尼語婉蓉老師表示:「印尼語很像英文,學起來不難」,不過對於泰語就:「難度很高,尤其文字就有很大的差異了,後來也放棄學泰語了」,但婉蓉老師也特別提到:「這些東南亞語言課程其實滿多人在學的」。
立豔老師(左)和婉蓉老師(右)回答學員的疑惑
社大的佳賢表示:「在花蓮讀大學時的學長是緬甸華人,不過學長在台灣生活的七年間,僅遇到過一位來花蓮讀書的緬甸人,好奇立豔老師是否有認識其他緬甸新移民?」立豔老師:「其實新營有很多緬甸人,不過大部分的緬甸人都在北部。」「不過也可能是自己個性比較『雞婆』喜歡到處認識人,所以接觸到很多緬甸人」立豔老師笑著補充道。
新住民已經是台灣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我們常常未曾意識到他們的存在,就像我們可能未曾留意到已經成為新營一員的緬甸新移民。新營社大一直有提供新移民相關課程,在今年春季班有開設「我在旅行路上~那些旅途中的氣味與料理-馬來西亞」以及「越語好好學─越南語發音基礎班」等新住民文化和語言相關課程,然而新營社大希望學習不只在課堂中,透過這次與「我的語言教室」策展團隊的合作,讓開學式能夠擁有課堂外的更多「新視野」,目前新營社大的春季班招生仍未結束,也歡迎有興趣的「新」學員加入社大提供「新」視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