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福聯盟調查:台灣國中生心理健康拉警報
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持續惡化,自殺死亡率逐年攀升。根據衛福部2024年的統計,過去五年間,12至17歲青少年自殺死亡人數佔比從12.5%上升至18.4%,自殺已成為青少年十大死因中的第二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隱憂日益加深,為了進一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現況,兒福聯盟今(17)日發布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1]結果,數據顯示,過半數(54.3%)國中生承受著對未來的壓力,而這些感到壓力的學生出現情緒問題的比例,是未感受到相同壓力學生的2倍,出現焦慮、失眠等身心症狀的比例更高出3.5倍。沉重的課業負擔與未來迷惘,不僅壓垮了他們的青春,更成為心理健康危機的主要導火線。另一個可能造成情緒困擾的原因可能來自於社群,兒盟調查發現,青少年每天使用社群的時間長達 5 小時!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自覺沉迷於社群媒體,而這些學生出現情緒困擾的比例,較未沉迷於社群媒體的學生高出2倍以上;同時,卻只有不到半數的孩子願意和家人傾訴日常,缺乏親子間的支持與對話,讓青少年在面對壓力時更加孤立無援。兒盟提出4項呼籲,包括政府應擴增線上輔導資源、將心理健康評量納入學生定期檢查,並鼓勵家長要陪伴孩子運動,兒盟也釋出孩子可以使用的各項免費資源,期盼共同為青少年營造支持的友善環境。

國中每班2至3人面臨情緒危機 波及身體健康
心理健康問題正在校園中逐漸浮現,許多學生的情緒困擾甚至波及身體健康。有16.4%的學生每週超過一次感到情緒低落,等同於平均每班有2至3名學生有相關困擾,調查顯示,國中生最常見的情緒困擾包括易怒(13.6%)、緊張(12.6%)、過度憂慮(12.1%)、害怕(10.0%)、無法控制焦慮(9.8%)及難以放鬆(9.5%)等[2]。
這些情緒問題進一步引發生理症狀,有近一成學生面臨每週超過一次入睡困難(9.2%)與頭痛(8.8%)等問題,直接影響到青少年的學習與生活。如果未及時關注,可能會對身心發展造成長期負面影響,甚至衍生更多健康隱患。
未來迷惘壓力大!半數國中生被課業重擔壓垮青春
進一步追查情緒問題的根源,現代學生不減反增升學壓力已成為無法忽視的關鍵因素。調查發現,因未來而感到壓力的國中生更容易出現情緒困擾,包括:有一半會擔心自己的未來(50.1%[3]),近半數(46.2%)因決定未來升學或就業感到巨大壓力,更有近四成(39.1%)會給自己壓力以達到未來目標,而這些學生出現情緒問題的比例是其他人的2倍,出現多重身心症狀[4]的情形更高達3.5倍。令人擔憂的是,升學壓力遠不止來自課堂內的學習。學生除了準備會考,還需在課外培養各種能力以提升競爭力。結果是,長期睡眠不足與身心疲憊成為常態,學業與健康難以取得平衡,直接影響了生活品質與學習成效。
進一步分析,對課業感到壓力較高的學生,其情緒困擾比例顯著高於壓力較低者(57.9% vs. 46%),多重身心症狀的情況更是翻倍(30.7% vs. 16.5%)。數據清楚表明升學壓力不僅影響學習成效,更成為心理健康的導火線,亟需重視。

沉迷社群!近四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危害
除了課業負擔,過度依賴社群媒體的現象同樣令人擔憂。近來國內外已經有很多的研究指出,過度使用社群媒體的青少年更容易感到焦慮和憂鬱。 根據兒盟過去調查[5],台灣國高中生每週平均花費35小時在社群媒體上,相當於每天超過5小時,扣掉上學和睡眠的時間等於一有空就滑手機、上社群。然而,這些時間帶來的不是放鬆,而是壓力。
數據顯示,37.7%的青少年存在社群媒體沉迷問題[6],他們出現情緒困擾的比例是非沉迷者的近2倍(73.6% vs. 34.6%),出現多重身心症狀的可能性更高達3倍(35.6% vs. 11.3%)。長時間浸泡於虛擬世界,不僅讓青少年情緒低落,還可能引發與家人的矛盾,甚至造成家庭關係的惡化。這些結果反映社群媒體已從工具變成了束縛,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生活造成不可忽視的傷害。
親子關係與同儕支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鍵
父母的陪伴與支持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然而調查顯示,僅64.3%的國中生認為自己能輕鬆與媽媽溝通心事,爸爸更僅有50.4%;也只有不到半數(46.6%)的國中生表示自己能與家人討論問題。
數據更揭示支持系統的重要性:家人支持[7]較高的孩子,其有情緒困擾(34.7% vs. 61.7%)、多重身心症狀(13% vs. 27.2%)的比例均僅為支持較低者的一半左右。同樣地,同儕支持[8]較高的青少年,其情緒困擾(40.2% vs. 57.4%)和多重身心症狀(16.2% vs. 24.7%)的比例也相對較低。在在證明良好的親子互動和同儕支持不僅能有效預防心理健康問題,還能顯著幫助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自我認同,培養健康的心理與社交能力。

兒盟免費課程,幫助家長與青少年攜手面對挑戰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峻的情況下,不論是家長或孩子都亟需指引。為此兒盟特別推出完全免費的《青春不該EMO一樣》「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指南」線上課程,上架於課程平台Hahow,適合正面臨學習壓力、對自我認同感到困惑,或想要增進人際關係的青少年,以及希望更了解如何陪伴孩子的家長參與。
課程特別邀請金馬得主丁寜分享親子溝通經驗,並結合圖文作家豆苗先生、大坦誠及人氣節目《一起上學吧》主持人浩文、泰菈等意見領袖,分享求學時期的經驗與心得;同時集結五位專家及諮商心理師,從專業角度提供全方位建議。課程還融入了「健心四步驟」,幫助孩子鍛鍊心理韌性,學習如何正向面對挫折並提升復原力。此外,學員也將學習如何平衡學業表現與身心狀態,並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模式,規劃未來方向。即日起參與課程並完成回饋,還有機會抽中iPhone、iPad、音響等精美好禮。課程網址:
兒盟提四訴求,呼籲政府、學校、家長共同守護青少年心理健康
此外,針對家長、學校及政策現階段的挑戰,兒盟也提出具體建議,期盼各界攜手合作,共同為孩子營造理解與支持的友善環境:
- 教育部應擴增線上輔導資源:根據兒盟2022年調查發現,多達78.5%的學生基於沒有時間、距離教室太遠、隱私保護不足等原因拒絕使用輔導室,對此,兒盟建議教育部除了加強宣導輔導室功能外,更應提升輔導服務的可及性,靈活調整會談時間以配合學生需求;並增加輔導資源的隱密性,例如增設線上一對一談話功能,讓孩子遇到情緒困境時可以隨時取得抒發管道。
- 政府應研議將心理健康評量納入學生定期篩檢項目:孩子身體不舒服可以用肉眼觀察,但心理生病了卻很難看得出來。兒盟建議教育主管機關應會同衛生主管機關,規劃將心理健康評量納入定期篩檢機制。若能建立常規性的心理健康篩檢,將有助於預防更嚴重的心理問題發生。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制度化檢查也能幫助消除社會對心理健康議題的污名化,讓學生和家長都能以更開放的態度面對心理健康議題。
- 親子要運動,家長要陪伴:運動不僅有助於強化身體機能,更能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帶來正面影響。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運動頻率較高的國中生,其發生情緒困擾問題及多重身心症狀的比例都顯著較低。然而現實情況令人憂心。國中生的運動時間平均一周僅4.5小時[9],遠低於WHO之建議。兒盟呼籲家長不僅要培養自身運動習慣,更要陪伴孩子運動,或鼓勵孩子參與校內外運動性社團及課程,幫助孩子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遠離心理健康危機。
- 青少年可使用兒盟護心護照、少年專線及線上聊服務:「護心護照」比照護眼護照,教導孩子心理健康知識、簡易評估問卷和相關諮詢資源,針對高風險兒少也應定期關懷、適時轉介及長期追蹤,以便隨時掌握孩子的身心健康;少年專線及 LINE@線上聊服務則可以讓孩子隨時訴說生活中的各種煩惱,獲得情緒支持和諮詢服務。必要時社工也可以幫忙尋找合適的心理諮詢機構或轉介醫療資源。
【護心護照】下載連結:護心護照-印刷版
【少年專線】0800-001769(每週二至週六16:30-19:30)
【 LINE@線上聊】@youthplus_cwlf
[1] 本調查研究對象為台灣七至九年級之國中生,以分層叢集隨機抽樣方式,先將全台各縣市分為北、中、南、東四區,並依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中各區13至15歲兒少人口比例,規劃各區預計抽樣之樣本數,並於4區中隨機抽出國中學校,請七至九年級學生協助填寫問卷,直到滿足各區預計抽樣的樣本數為止。施測時間為2023年12月8日至2024年1月12日,總計發出985份問卷,回收801份有效學生樣本,回收率81.3%,並篩選出747份有效問卷,在95%的信心水準下,誤差不超過±3.58%。樣本結構中,生理性別為男性佔53.6%、女性佔44.9%及其他1.5%。
[2] 上述情緒困擾括號內的比例為:填答學生表示該情緒困擾在過去兩週內,有一半以上的天數發生,或是天天發生。
[3] 與未來壓力相關題選項為:沒有壓力、有點壓力、中等壓力、相當有壓力、非常有壓力,此處是中等以上壓力作為比例說明。
[4] 多重身心症狀:過去兩週,有一半以上的天數發生或是天天發生兩種以上的身心症狀。
[5] 資料來源:兒福聯盟(2024)台灣兒少的社群時代容貌焦慮: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2801
[6] 參考《學齡兒童健康行為國際調查,HBSC》社群媒體相關題目,如心心念念想再使用社群媒體而無法想其他的事、會因使用社群媒體而與家人產生嚴重衝突 等一共9題加總,回答「有」計1分,「沒有」計0分, 平均1.6分,得2分以上者有社群媒體沉迷狀況。
[7] 家人支持為以下兩題總分加總後取中位數,切分為高低:(1)我的家人會盡力幫助我、(2)我可以跟家人談論我的問題。
[8] 同儕支持為以下兩題總分加總後取中位數,切分為高低:(1)我的朋友會盡力幫助我、(2)我可以跟朋友談論我的問題。
[9] 資料來源:兒福聯盟(2024)臺灣兒少運動狀況及家長支持調查: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2810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