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阿美族語學校  Tamorak用母語點亮文化

2025/02/12 21:00
208次瀏覽 ・ 58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記者余佳謙、林子云/花蓮縣豐濱鄉報導】清晨的陽光照進Tamorak阿美語共學園的教室,孩子們圍成一圈,唱著Nakaw老師創作的阿美族語歌曲,每一句歌詞都傳遞著對土地和文化的熱愛 ,例如:「mosadak ko cidal pasa i wali 太陽從東邊升起來 micelem ko cidal pasa i ’etip 太陽從西邊降下」。這樣的場景在共學園很常見。秋季的課堂上,Nakaw帶領孩子們用族語討論剛結束的豐年祭,分享釀酒的故事,透過傳統歌謠和故事,讓孩子們體會族群文化的意義。

「我們的課程來自生活的經驗,而不是書本,」Nakaw這樣形容共學園的教育理念。孩子們在這裡學會母語,透過歌唱、故事和部落傳統,建立對自己文化的認同。這所學園不僅是學習的場所,更是滋養文化的土壤,讓阿美族的語言和記憶在孩子們心中紮根。

↑ Tamorak共學園園長Nakaw,正在為低年級的孩子上,黑板上寫著族語單字。攝影/林子云

1997年,紀錄片導演Nakaw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感到喘不過氣,毅然前往花蓮縣港口部落尋求心靈的喘息之地。初到部落,她被當地居民聚在庭院唱歌、談笑的生活方式深深吸引,感嘆:「原來臺灣還有這麼適合人居住的地方。」這片土地讓她重新思考生活與文化的意義,也激發了她以行動守護阿美族文化的使命感。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位於臺灣東海岸,是阿美族的傳統聚居地之一。隨著時代發展,部落面臨母語流失與文化斷層的危機,許多原住民家庭逐漸以華語為主要溝通語言,導致新一代孩子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減弱。此外,主流教育體制中缺乏針對原住民族群設計的教學模式,讓原住民學生常因語言和學業適應問題而被邊緣化,進一步削弱了部落文化的延續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Nakaw以港口部落為起點,創辦Tamorak阿美語共學園,結合華德福教育理念,致力於將母語和部落文化融入教育體系。這所共學園試圖填補體制教育的空白,為部落孩子提供一個以母語為基礎、強調文化認同的學習環境。Nakaw的努力,不僅是保存一門語言,更是對抗文化消失的一場競賽,為部落未來帶來希望。

發現與機緣

Nakaw與阿美語的結緣,始於她的紀錄片拍攝工作。身為一名非原住民的紀錄片導演,她在拍攝過程中深刻感受到語言隔閡帶來的挑戰。由於不懂阿美語,而受訪的老人家又不會說華語,她感到:「一部無法與被攝者互動的影片,其實就是一個監視器。」因此,她開始向部落主人請教簡單的阿美語,抄寫筆記並記錄:「這是什麼」、「你要去哪裡」等基本對話詞句,並在拍攝間隙抓緊時間學習。

然而,她真正開始全心投入阿美語學習,是因為孩子的出生。Nakaw的丈夫是阿美族人,她提到:「因為孩子有阿美族血統,老頭目說一定要跟他們說阿美語。」為此,她不僅將故事書翻譯成阿美語,還在家中到處貼上標籤記錄物品的名稱,以創造語言環境。她說:「我認為孩子有阿美族血統,就應該會這門語言。」

在這過程中,她也目睹部落孩子因母語能力缺失,難以適應體制教育的故事。一位由祖母撫養的孩子在學校因聽不懂華語被視為「搗蛋分子」,但在共學園中,他完全適應,用母語自信表達。Nakaw感慨:「如果這個地方的存在,能讓孩子找回自己的語言,那就是這個地方的價值與意義。」

創辦與挑戰

Tamorak共學園的創辦歷程始於2015年,當時由Nakaw集合部落的一群人討論學校的未來規劃,並從幼兒園逐步發展而成。共學園是一間合法申請的體制外學校,並於2018年正式登記為台灣 Tamorak 文教協會,這樣的身份有助於共學園進行募款工作與計畫申請,緩解資金壓力。由於共學園大部分經費需要自籌,Nakaw和團隊必須不斷尋找資源,同時也仰賴家長與部落成員的支持。

創辦初期,學校面臨資金短缺與師資匱乏的困難,Nakaw回憶道:「老師培訓過沒多久就走了,資金又常常不夠,這些都是我非常非常想休息的時刻。」然而,她堅持下來的原因來自於家長和孩子們的支持,以及對部落教育的責任感。Nakaw說:「這時候家長們會來幫忙,會問我如果停下來,那這些孩子該怎麼辦?」這些話讓Nakaw重新振作,她深知共學園的存在對部落孩子的重要性,也讓她持續努力,哪怕困難重重。

此外,師資與學生人數嚴重不足,導致課程穩定性難以維持。最初的基本能力課程,包括數學、自然、藝術等學科,都是以阿美語作為主要教學語言,這使教學設計充滿挑戰。Nakaw提到:「我們不僅要兼顧現代學科知識,還要確保能用阿美語完整傳遞內容,這對老師們的培訓與教學能力要求更高。」

隨著時間推移,共學園的規模逐漸擴大,現任教師群已增至十位,包括專任教師五位,以及一、三、四、五、七年級導師各一位,師資團隊逐漸穩定下來,學生人數也隨之增加。課程設計方面學園採用了華德福教育理念,強調「以生活經驗為教材」和「身、心、靈的全面發展」。Nakaw將這些理念融入部落文化,並設計出符合孩子生活經驗的教學內容。然而,這樣的實踐過程中仍面臨挑戰,例如第一年的戶外課程安排過於倉促。「第二年再叫他們去,他們打死都不要了。」Nakaw提到,三年級的孩子背著沉重的背包爬山,結果孩子們覺得太累了,第二年就不願意再參加。這次經驗促使她反思並調整課程安排,減輕孩子負擔,讓學習更輕鬆自然。

Nakaw坦言:「教育是邊做邊學的過程,很多事情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在克服種種困難後,共學園一步步穩定師資團隊,找到適合部落孩子的教學模式,並透過TAMORAK文教協會持續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 早上十點,小學部低年級正在進行主課程。攝影/林子云

↑ 早上十點,小學部低年級正在進行主課程。攝影/林子云

↑ 早上十點,中年級的孩子到石梯港進行帆船課。照片提供/Tamorak阿美語共學園

↑ 午休時間過後,中高年級學生正在聆聽部落耆老用阿美族語說故事。攝影/林子云

從失落到自信:孩子們的成長故事

Nakaw分享了一個孩子的故事——他在四年級時轉學進入Tamorak,共學園成為他重拾自信的起點。

「他的爸爸是半阿美族,因為家庭長期住在外地,這個孩子小時候沒有機會接觸族語和部落文化,」Nakaw回憶道。「體制內的學校裡,他總是被老師批評學不好。」

當這位家長帶孩子來到Tamorak試讀時,孩子對新環境表現出喜愛,於是決定留下來。雖然阿美族語對他來說完全陌生,但在學校的兩年間,他逐步建立起語言能力,甚至能用族語發表小學畢業感言。

「這不只是語言的進步,」Nakaw補充,這位學生後來在均一國中的轉學考試中脫穎而出,成為唯一的正取生。「他的父母很開心,他們覺得孩子在Tamorak培養出自信以及學習的動力。」Nakaw說道。

這樣的故事在Tamorak並非特例。Nakaw還提到另一位一年級的學生,剛來學校時因不適應哭了整整兩個月,但在老師的陪伴下,他逐漸克服情緒,現在已經能熟練地用阿美語聽、說、讀、寫。還有一些中途轉學進來的孩子,學校會根據他們的能力安排合適的課程,而非依據年齡分班。「我們重視孩子們的能力和需求,希望他們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步調,」Nakaw說道。

藝術與自然的結合也是Tamorak的特色。例如,他們用故事為數學符號賦予人格,讓加減乘除充滿想像力,而不再枯燥。課堂裡的孩子笑聲不斷,Nakaw認為,學習的目標不在於成績,而在於過程中的快樂與自信。

種下母語的種子:從文化使命到自我實現

「母語學習一直是一個困難的點,」Nakaw坦言。相較於強勢的華語,阿美語一直處在非常弱勢的狀態,因此許多阿美族家庭並不說阿美語,孩子們回到家就切換回華語。阿美語對許多孩子來說就像學外語一樣,學了卻很少使用。Nakaw表示,這樣的狀況曾讓她感到困惑和低潮,「我會想,那還要繼續教嗎?既然學了不用,是不是學了就忘了?」

這段時間她的內心充滿糾結,甚至一度認為,乾脆放棄母語教學,改教華語,或是配合音樂教育。但大女兒的一句話讓她重新思考:「妳不要去管將來會怎麼樣,只要種下這顆種子,這個語言會在孩子的心裡變成什麼,讓孩子自己決定。」因此,Nakaw持續教學多年,也向我們打包票保證,雖然仍常常聽到孩子們說華語,但在這裡,六年級以上的孩子都能使用阿美語聽說讀寫,而三四年級的孩子也能夠流暢地聽寫。

目前Tamorak共學園共有19位學生,雖然學生人數逐漸成長,但Nakaw總是思考:「如果一個班級可以至少有五到六位孩子,讓他們擁有更多同儕互動,那該有多好。」甚至思考將學校辦在市區附近。但Nakaw的朋友用自己的例子安慰她,有一次他在花東的峭壁上發現開得很漂亮的百合,於是冒險去摘一些百合想要回家種,但他發現不管怎麼樣都種不起來,也長不好。他說,「峭壁上的百合就是要在峭壁上生長,它有它的生命力和價值。」Nakaw相信,Tamorak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如果連這顆種子都不種下,它怎麼可能發芽?」Nakaw說。她開始轉變心態,不再糾結文化使命,而是回到自我實現。在母語教學中,Nakaw更加入音樂元素,讓孩子們學習阿美語時也充滿樂趣。她舉例說,自己創作的阿美語歌〈東西南北wali 'etip timol amis〉,孩子們唱起來非常開心,讓她感到驕傲和滿足。「當我和孩子們用阿美語交流,或是看著他們唱我創作的阿美語歌時,我覺得很酷、很開心,這樣就夠了。」她希望孩子們也能在學校找到快樂,成為有自信的人,而不是接下文化傳承的責任。

「我不希望孩子們背負文化使命,」Nakaw覺得,這裡的教育並不是要讓孩子成為文化的載體,而是讓孩子認識自己,有自信,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採訪側記:

我們在Tamorak共學園待了一整天,除了採訪和拍攝,還一起跟著孩子上課,和小朋友、動物們玩耍。整個校園的氛圍特別自由、輕鬆,我們也親身感受到了這裡不一樣的教育方式。跟體制內的教育比起來,這裡的孩子看起來很單純快樂,有一種逃離世俗生活的感覺,因此雖然只待了短短一天,但這次的旅程卻讓人反覆回味,是一次非常珍貴的回憶!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