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與社區支持型農業

文字-A A +A

(文/吳東傑 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


社區支持型農業的概念是來自英文的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簡稱為CSA。


社區支持型農業,是讓生產者與消費
者建立支持管道的一種方式,型態除了請消費者預先購買之外,分擔風險。也與核心消費者建立更深入的關係,消費者並可協助網路建構以及農場的勞務工作。在歐
洲,更透過小學的午餐購買社區附近的有機農產品,不但能養成學生良好的膳食習慣,並可支持有機農業的發展;而且在地消費是節能減碳的生活方式,亦可改善溫
室效應。

CSA在歐美的發展緣起於1960年代,而台灣則在這幾年為大家所注意。台灣的CSA, Elizabeth Henderson(伊麗莎白.韓德森)應該是相當重要的人物,對於台灣的社區支持型農業,她可以算是開創者。2008年,在美濃透過視訊會議的方式,她非常詳細的介紹社區支持型農業的發展經過。擔任英文翻譯的合樸孟凱和朋友還進一步的整理了相關資料放在合樸的網站(http://www.hopemarket.com.tw/?p=4144)。

伊麗莎白.韓德森在介紹社區支持型農業時,下了一段相當精闢、精簡的說明:堅不可摧般的塑膠與石化之牆隔開了現代城市人與食物源頭。尤其是美國,多數人的食物主要來自超級市場、自動販賣機以及速食店裡過度加工、包裝與運輸的食品。很少商店致力於標示食物的來源,加工產品中百分之九十的產值(切割、組配、料理、擠壓、包裝、配送與廣告)淹沒了百分之七到十自然食材的價值。食物與農民、土地沒有任何聯結,而充滿前景改變現狀的另類作法就是「社區支持型農業」。而後,在2009年亦透過視訊,社區營造學會邀請她針對社區規劃師,談社區支持型農業在都市農業所扮演的角色。

2010年的10月,伊麗莎白.韓德森本尊終於踏上台灣的土地。將近十天的行程,風塵僕僕的走訪了新竹、美濃、桃園、台北的248市集、土城舊彈藥庫、北投社大。當然她是授命而來,所以整個台灣的行程大家都和她討論著社區支持型農業,令人最深刻的是,台灣朋友都很好奇的問:以美國的實際推行經驗能給台灣怎樣的建議?或是社區支持型的農業要有多大的規模?她的答案,是那麼的台灣。她說:你們要建構的是台灣的模式;而要多大的規模才能實行社區支持型農業?只要從你開始就可以。

這樣的答案,似乎有些含糊,甚至敷衍。但細細的思考,何嘗不是。

社區支持型農業的本身就是創意和充滿挑戰
這幾年來,在台灣也有一些朋友嘗試發展出台灣在地的社區支持型農業。如,宜蘭的穀東俱樂部,新竹竹東工研院的陳建泰先生(http://www.chientai.org/node?page=1)。但比較可惜的是,社區支持型農業的內容和層次,顯然的我們還有強化的地方。

在伊麗莎白.韓德森離開台灣,回到美國後,她和另一位朋友的著作:Sharing the Harvest: A Citizen’s Guide to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中譯本,於2011年的1月由商周出版,中文的書名為:種好菜,過好生活--社區協力農業完全指導手冊。

在「種好菜,過好生活」的第    47頁,這樣的定義了CSA:社區協力農業就像葡萄或大蒜一樣,它的味道、氣息與整體感覺來自它所成長的土壤,恰如其分地適應每個特殊的環境。但什麼是「社區」?什麼是「農業」,以及如何「協力」,則是紛爭的。想必「社區支持型農業」是個未來的進行式。

社區支持型農業之所以為大家所重視,正是因為食物離土地太遙遠了。因為全球化和資本化,大量的生產,大販賣場的大量通路;我們可以買到任何想像得到的食物,在冰箱裡也儲藏了許久以前的食品。為了讓農產品可以離開土地愈遠、愈久,交通運輸的倉儲設備、食品添加物的運用就愈來愈多。當農產品離開生產的泥土,進到你的嘴巴時,也遠離它該有的原味,甚至變成有害身體的物品。
社區支持型農業不僅關心每個人食物的安全,同時也希望能建構社區糧食安全(community food security),所以如何建構健全的社區糧食方案也是社區支持型農業的重要工作。社區糧食方案如公共性的人民食堂(社區食堂、老人食堂)、學校營養午餐等。

基本上,社區支持型農業是建立在生產者、 消費者,甚至擁有資源者彼此如何互相支持而完成安全有品質的糧食生產。如工會也可支持農業(Union support agriculture)。支持的語彙在日本是teikei,也就是「提攜」的意思,如何把「支持」,更進一步的往上變成彼此的「提攜」,不只是社區支持型農業的目的,也是過程。在日本還訂了「提攜的十大原則」,其中之一是民主式的管理,亦即避免過渡依賴領導者,讓所有的人以民主的方式做決策,並共同承擔責任。且在制定價格時,需能為對方各退一步而能接受;事實上,如此的價格決定模式,是相當經濟民主的。

社區支持型農業的觀念,英國早在1900年時即推出箱子計畫(box schemes),以箱子將農產品配送給消費者。現在的美國,已將社區支持型農業的進步觀念轉換到「社區支持型漁業」。英國的民眾則在國民信託的土地上,建立社區支持型農業。

台灣那裡適合社區支持型農業?把馬祖連江縣縣政府前面的蔬菜公園搬來台北市仁愛的圓環,或松山菸廠的公有土地,不要興建巨蛋,來個都市菜園吧。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07.08.31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加入時間: 2007.08.31
612則報導
67則影音
4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伊麗莎白與社區支持型農業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208篇報導,共12,74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208篇報導

12,74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