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八八災後的水產養殖—以林邊、佳冬地區為例

文字-A A +A

文/蔡蕙婷-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幹事、
文/鄭富璁/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暨影像維護研究所

楔子

八八風災過後一個月,走進屏東縣淹水最為嚴重的林邊、佳冬地區, 看見的剩下後續些微的清理工作,和被摧毀殆盡的林邊火車站及跨越林邊 鄉和佳冬鄉的鐵道,再往沿海地區進去,似乎看不出有何異狀,除了裝滿水的漁塭,配上停止運轉的水車,沒了……



(圖/鐘聖雄。屏東沿海養殖魚塭,多數仍呈淤積或乾涸景象。 )

養殖王國的興衰

災後,協會除了忙著重建工作,也忙著記錄整個受災情形與重建過程。屏東縣林邊地區(佳冬鄉、林邊鄉),於民國七十六年間林邊區養殖草蝦高峰期,養殖面積高達一千多公頃,曾有著草蝦王國的美名,現在的石斑養殖亦是揚名國際,並以各種魚苗繁殖為大宗,尒其魚苗繁殖技術之精進,為國內首屈一指。

數十年來培育的水產養殖技術,為林邊區漁民帶來豐碩的經濟收入,也打響了林邊地區的名號,可是,就在一夜之間再次歷 經了大自然的反撲,大水和淤泥衝進村莊,打垮了漁民們辛苦建立的水產 養殖環境,更淹毀了漁民們的經濟命脈。佳冬鄉一位龍膽石斑種魚養殖的阿伯說:「12 年的計畫全沒了。」他花了 12 年的時間,  將 2000 尾 9 公分 大小的魚苗養大,在八八風災前培育出 159 尾近百台斤大小的龍膽石斑種魚,一場八八風災讓即將的收成毀於一旦,損失慘重(當年價格每台斤約250 元),包含復養成本及水電、漁塭修復,要復原的話,預計還要花上千 萬元。究竟是哪裡出了狀況,導致這麼大的災難,是鐵路高架工程?林邊 溪堤防潰堤?還是地層下陷?又該如何進行下一步的重建工程?

八八風災過後,水產養殖戶以有無養殖登記證領取政府補助的多寡, 但因為養殖投資成本太高,加上早已將土地向銀行或漁會借貸,許多漁民已沒有籌碼,無能為力復養,只能整天等待政府伸出援手。拍攝對象中, 林邊的阿伯說︰「補助不夠,貸款比較重要」;有能力的漁民,則是自行 清理漁塭裡的淤泥,之後消毒、買魚復養,想辦法回到過去的生活。看著 漁村裡面對未來的消極和積極強烈對比,似乎在水產養殖領域中將會有一 場生態大洗牌,拍攝過程中,不時聽見又有人因環境因素離開人世的消息,不禁讓人停下腳步想,養殖業難道就這樣了嗎?同時間,從魚塭裡排出來的泥水充滿了小排水溝,流到大排水溝,也將填滿了林邊溪下游出海口…

問題溯源與解決

民國 60  年代,因養殖漁業的發展,加上地層下陷頻傳,超抽地下水 的問題就跟水產養殖緊緊扣牢,養殖戶便成了代罪羔羊。佳冬鄉養殖協會 理事長提到︰「早期在林邊溪上游就有台糖抽地下水灌溉農田,現在也有屏南工業區 24 小時抽取地下水使用,不能只說地層下陷是養殖業造成的。」 林邊溪下游兩側林邊鄉及佳冬鄉因地質屬於黏土層,當地下水抽取量高於補注量時,便會導致地層下陷,目前最高下陷量已超過 3 公尺,該如何遏止惡化,又該如何讓用戶有多一點省思。

農委會跟經濟部在地層下陷防治方案中提出相關解決方法,包括集中海水養殖、集中淡水供應、種苗科技研發、減少地下水抽取、提供地下水補注,甚至也有養殖專家提出改變養殖型態,再加上現在努力推動的大潮州人工湖,種種的努力,終究改變不了每年颱風必淹水的名號,八八風災更是把問題再度浮上檯面,也擴大討論的範圍,逼得政府跟居民不得不再度重新思考這三十幾年來層出不窮的災難。

恰巧在去年八八風災前經濟部能源局通過了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母 法,屏東縣政府便積極於太陽能光電產業,計畫將非持有養殖登記證之養殖戶及無力復耕之蓮霧農轉型為太陽能發電產業,今年四月也陸續通過了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子法,經過政府與太陽能廠商合作,並與台電討論電力輸送問題,提出相關執行方式,規劃出林邊、佳冬六個施作地段,未來有 意願轉型之農、漁民,提供土地讓太陽能廠商架設太陽能板發電,所發出 的電力賣回給台電,每度電價為 12.9722 元,約發電量之百分之 7%為農、漁民(地主)的收入,簽約年限為 20年,另外,地主亦能成為每單位  2.5 分地的管理者,負責清理電板、維護設備,每月薪資 2.5 萬,平均農、漁民提供及管理 2.5 分土地面積者每月收入約可達 4-5 萬元,對於農、漁業 來說是一份相對穩定的收入,預計今年底將會開始架設太陽能板,除了為 林邊、佳冬地區帶來環境上的改變,亦可能為當地帶來相關的觀光收益。

問題與擔憂

從政策面上,我們看見政府正積極釋出對環境正向、積極的政策,另 一方面,農、漁民們也期待著政策能成功落實並帶來經濟效益,但提供土 地的農、漁民總是有所擔憂,究竟20年的合約是否會帶來什麼樣的不方便與困擾?發電量是否能維持穩定的收入?太陽能板是否對人體造成任何威脅?種種問題圍繞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農、漁民們,我們是否真的看見未來了?也有農民擔心,在沿海高鹽分地區,長時間受到海風吹襲,是否對電板產生威脅,雖然廠商允諾所有維修由廠商自行負責,但如果數量過高,損失成本過大,是否造成廠商資金問題,政府又是否願意擔保農、 漁民將面臨的威脅與不確定性。

20  年後呢,政策是否有所改變?現階段每度電價可賣  12.9722  元,是因為政府為了鼓勵再生能源的使用所做的補助,也因為現今太陽能發電成本還是比既有的火力發電、核能發電等高出許多,所定出的賣電價格,但未來在科技研發上有所精進之時,倘若太陽 能發電成本與現今所使用的發電方式相同時,20  年一簽的合約到期後,我們是否還享有相同的補助?政府的政策是否轉向?是否也該向農、漁民們說 明清楚,好讓農、漁民一同參與環境改善的同時,也能思考出未來一條能 更長遠經營的產業路。

經濟、環境與產業文化

一個颱風,帶來的不僅是環境上的受損與改善,更能帶給我們一種全 新的思維與觀點,從林邊與佳冬地區部分農、漁產業即將轉型為太陽能產 業的例子,也許立即就能看見經濟與生活上的成效,對環境上也能大大改善,只是,我們不免思索,以農立國的台灣,當面臨環境威脅的時候,為何要犧牲的總是農、漁產業,而以一個新興高科技產業取而代之,如果政府能積極在替代能源上積極盡一份力,難道不能在農、漁產業上更用點 心?政府考量的因素為何?農漁民的權益何在?當地區部分農、漁產業轉 型為太陽能發電產業,又是否會衝擊整個農、漁業的供需平衡?因而轉往中國發展,該如何兼顧技術流失的問題?

期盼政府在政策的實施上,更能多方思考是否合乎時宜、合乎民意,從農、漁民對土地及對農、漁產業的 情感層面出發,真正瞭解農、漁民的需求,兼顧經濟與環境議題的同時, 也為在地長久耕耘的產業文化保留根基與命脈。

紀錄片製作與反思

災後開始透過影像穿梭在林邊、佳冬地區的農、漁產業重建上,期待 透過紀錄片的拍製,能多方面的討論作為未來階段性重建上的借鏡,畢竟 家園恢復只是災後重建的第一步,而產業轉型也不過就是重建的第二部曲,解決在地居民生計問題之後呢?當然,紀錄的行為也不會到此為止,希望繼續為在地憨厚老實的農、漁民業者發聲,看見在地的故事與大環境 的變遷,也期盼能引起觀者對未來產業轉型後及人民的情感面有所體認, 感受農、漁民生計疾苦的同時,也能有對土地、對環境,甚至對文化面多 一點的省思與愛護。

延伸閱讀
災後200天,屏東沿海養殖仍深陷泥淖 
養電不養魚-屏縣推太陽能產業助災區 
災後林邊鄉的機會?與命運!
林邊今年淹不淹?鄉長:審慎樂觀
災後新產業─養水種電計畫開跑 
養殖王國災後重建的十字路口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3

加入時間: 2007.08.31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加入時間: 2007.08.31
612則報導
67則影音
4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看見八八災後的水產養殖—以林邊、佳冬地區為例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214篇報導,共12,74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214篇報導

12,74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