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輕狂枉少年 「非行少年」闖出逆風的天
「想成就一件事情,其實有一百種可以解決的方法。」大稻埕巷弄裡,一群熱血青年正加緊腳步排演年度大戲、另一群青年則是在廚房大顯身手、慢工出細活地做出一道道美味佳餚。他們身穿黑衣、背面印有「逆」的大字,他們是「做好事的幫派」—「逆風劇團」。
堅持走對的路 翻轉社區刻板印象
逆風劇團由成瑋盛、邱奕醇和陳韋志三個大稻埕囝仔共同創立,是全台第一個由中輟生、高關懷青少年所組成的劇團。這些少年過去雖然偏離體制與社會航道,有的人七進七出少年觀護所、有的人常逃學打架,因此初期居民以為他們是聚眾滋事的幫派,但他們不受外界眼光影響,帶著青少年拿起掃把、畚斗和夾子去附近社區掃街,翻轉社區對他們的刻板印象。 共同創辦人邱奕醇(蝌蚪)也笑稱:「我們透過幫派來組織秩序、藉由玩來行動、透過掃街來做公益。我們是做好事的幫派!」
為了「刺激青少年心裡面的種子」,創辦人們前往全台各地的少年觀護所、育幼院及青年中心時,都會先和青少年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並問他們:「你們喜歡什麼?」青少年回:「我們喜歡睡覺。」瑋盛問:「你們討厭什麼?」青少年回:「討厭上課、討厭唸書。」聽到這些回答,一般人會有什麼想法呢?但逆風劇團想得和一般大眾不一樣,他們會覺得自己來對地方了,因為有過共同的經驗、走過類似的路,更能夠站在青少年角度分享過往,往往青少年也會因此被感染,敞開心胸說出內心想法,最終才能在短短五天內齊心協力地完成舞台劇演出。
不僅是劇團 更像個家
「這邊不僅是劇團,更像個家。」一位曾借宿逆風劇團的少年彥銘說,初期只把這裡當留宿地,但三位創辦人不僅常給他人生建議,社工背景的韋志更在他最低潮時,幫助他釐清從過去到現在的轉變,傾聽、陪伴與分享,都帶給他滿滿歸屬感,這也是為何彥銘獨立自主,搬離基地之後,仍會時常回來與大家相聚。
站在一旁、像大哥哥般陪伴青少年的公關行銷馬特也深有同感。他分享自己加入團隊後的心境變化, 初期本想在團隊中發揮音效長才的他,慢慢意識到「一直以來的工作場域,對這些青少年來說可能是一個家」,使他挹注更多心力,自願多花時間留下來陪伴青少年成長,當他看到青少年們漸漸往正向發展時,心裡彷彿流過一股暖流。
現在的逆風劇團看起來雖穩定成長,但初期卻也是舉步維艱。團長成瑋盛談及五年前創立劇團的初衷,源於看到身邊朋友誤入歧途而身陷囹圄,加上在青少年身上看到自己過去的影子,因而成立陪伴飛行少年度過迷惘時期的溫暖組織。劇團草創時期沒有辦公室,他們就在打烊的中藥行門口開會;沒有排練場,他們就到司令台、屋頂排練;若遇上雨天,便撐傘繼續排練、或到地下道練習。劇本貼近青少年的生活,多從青少年的生命故事發想而出,2018年逆風「青春日記簿I系列作品」的故事線是由四個安置機構衍伸而來,因為他們體驗過沒有自由的人生,想透過戲劇張力帶領觀眾領略他們的世界。
走過七次春夏秋冬,逆風劇團從過去的三人夥伴,成長茁壯到今日的百人團隊。瑋盛指出,「創業的核心就是叛逆,把過去這些叛逆的經驗變成勇氣」。人沒辦法決定自己的出身,但能透過行動決定自己的未來。
他們身穿統一團服、充滿活力地排練演出,靜看逆風劇團團服,或許會覺得很像影集《魷魚遊戲》中令人過目不忘的標誌「缺角的三角形、圓形和正方形,象徵每位『非行少年』都應因材施教並且能夠學以致用」。瑋盛、奕醇(蝌蚪)和韋志三位共同創辦人站在青少年角度同理,沒有距離、沒有位階地傾聽青少年的想法、和他們分享生命故事拉近距離,再藉由「戲劇」,描繪出青少年對青春的各種想像。
馬特提及,有團員去年還是逆風劇團的觀眾,因為被他們的演出感動,隔年就加入劇團成為一起在舞台上賣力演出的演員。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不僅是一齣戲,更是一個個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故事。
「每天排練就很累,深夜還要處理突發狀況?」瑋盛透露過去面對青少年鬥毆滋事,也曾想一罵為快,但夥伴蝌蚪輕輕地一句「我們與過去不同,因為我們長大了。」使他逐漸釋懷,也意識到自己不再是過去那個懵懂衝動的少年了。
看向未來,瑋盛、蝌蚪和馬特皆很有默契地提到希望讓逆風劇團在全台「遍地開花」。劇團現今有兩個據點,一個靠近捷運大橋頭站、一個靠近大稻埕河岸邊,金風輕佛,青少年並肩坐在休息室中輕刷和弦、喜笑盈腮地放聲高歌,他們其實與一般少年沒什麼不同,在單純的年紀裡和同儕開心玩樂,更因為逆風劇團的緣分,正逐漸編織出他們不平凡的夢想。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