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光社區 見證日治監禁史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9790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台北市的華光社區,位於金山南路、杭州南路、金華街一帶,這裡有著日本時代的監獄、宿舍遺跡,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有許多軍人、司法人員居住此地,但社區面臨著都市更新變成金融特區的拆遷危機。
台北刑務所的故事
1895年4月17日,清朝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1895至1900年間台灣人民抗日行動此起彼落,日本人逮捕的囚犯日益遽增,因此日本人研擬興建監獄,修葺清朝參府衙門及拆除台北城牆石塊,建造「台灣總督府台北刑務所」,1910年興建完成,是台灣第一批西式監獄。
台北刑務所囚禁抗日義士,甚至絞死、槍斃;1945年6月19日,14 名美軍航空人員戰俘在台北監獄被日軍處決,至今只剩下紀念文留在監獄的舊牆上,悼念過往的傷痕。
1945年台灣光復前監獄名改為台北第一監獄,民國37年(1948年)改為台北監獄。後來台北看守所也在此設立,民國41年看守所與台灣台北監獄分立後,全銜為台灣台北地方法院看守所,民國69年,審檢分隸,改稱為台灣台北看守所。民國52年台北監獄移監到桃園龜山,民國64年台北看守所遷往土城。
華光社區錦泰里里長陳綱維說,愛國東路上的中華電信跟郵政包裹中心,是以前的台北監獄、看守所,華光社區就是監獄舊有用地的附屬宿舍區。
日本監獄的遺跡
陳綱維表示,台北監獄最早是日本人蓋的,日本人非常注重監獄教化,犯錯的人,希望到監獄後能夠改過,日本人認為管理犯人的監獄官非常重要,為了讓監獄官安心工作,日本人就在監獄外圍蓋房子,讓監獄官居住,監獄的周圍變成監獄官的宿舍,如果發生任何事情,可以馬上到監獄處理。
陳綱維說,日本監獄的圍牆還有留下些遺跡,圍牆是台北城牆的基石,石頭最早是從北投唭哩岸河邊運來,圍牆是梯形下寬上窄,就如中國的城牆一樣,因為城牆中間有土,牆上有草長出來,以前中國城牆就像這樣可以防止刺客挖牆。
監獄側門至今仍保留,當年犯人在獄中死亡或槍斃後,就是從側門送出去。
陳綱維說,愛國東路以前無法通到金山南路,中華電信段都是監獄的圍牆,愛國東路上有舊有的公車候車亭,受刑人被關在監獄,很多人來此探監,在候車亭旁攤販買水果、食物,愛國東路210巷以前是監獄圍牆的界線,監獄的圍牆拆掉,才形成巷子。
陳綱維說,原本有座武德殿,是以前日本人留下的武道場,練劍道、柔道宣揚武德,但民國70年代一把火就燒掉了;日本房子地板離地較高,底下有土,還有一個洞口通風,防止有濕氣,以前童年小孩在底下鑽來鑽去玩耍。後來有一批福建來的人,從家鄉迎神過來,在武德殿遺址蓋了臨水宮。
族群遷移的記憶刻痕
1949年國民政府逃難來到台灣,繼續沿用日治時期的監獄,有一些法務人員居住在日本舊宿舍。
陳綱維說,許多軍人就在日本宿舍旁蓋了房子,這些自行搭建的房子,被視為違建,當時蓋得房子很簡陋,家裡面沒有廁所,所以社區裡設立了公共廁所。
後來監獄、看守所搬走,一些法務退休人員仍住在華光社區,陸續也有中南部城鄉移民移住,形成本省、外省,加上後來照顧老人的東南亞移工多元族群村落。
華光社區承載著戰爭與遷徙的記憶,但這裡即將被所謂「台北華爾街」的金融特區計畫,剷平所有刻印的歷史空間。
▲華光社區居住著1949年後的大遷徙逃難的人民,也陸續有城鄉移民移住。(圖文/李宜霖)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