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稻種花生體驗 實踐都會綠色教育onTV

嵌入:
文字-A A +A

          割稻種花生體驗 實踐都會綠色教育

      炎炎夏日,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內的客家農場,舉辦ㄧ場「敬禾得穀·好事花生」的體驗活動,吸引許多親子家庭參加。

       台北客家農場管理人葉昆杰說: 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裏面有個茶山水田,我們就是一開始是希望復刻客庄的生活文化,讓都市人可以有機會近距離的接觸客庄的生活,那我們就用這個茶山水田來種植,有茶園也有稻田。那每年一個稻作的生長過程中開放市民體驗,那也可以去串連到客家特有的粄食文化,讓大家來做一個認識,透過親身手工割稻及腳踩打穀體驗,讓小朋友體會早期農夫栽種水稻的辛勞,進而珍惜得來不易的食物。

       農作物的種植是依時令季節,可是也會受到大自然的一些影響,前陣子也比較熱一點,稻子也比較快成熟,然後生物好像比較多一點,所以我們就遭遇到了白腹秧雞,然後跟斑文鳥還有老鼠跟我們爭食。那對我們來說,其實當然這就是一個稻田生態的環境,那我們有機會讓都市的孩子,認識稻田也不是像照片或是新聞裏面,那樣子黃澄澄的一片它才是稻田,而是稻田它也是要面對很多大自然的一個挑戰。那今天有機會讓孩子可以親身進到這個稻田,可能會有點錯愕,跟他們想像中的不太一樣,但是透過一個近距離的觀察,其實可以更珍惜,我相信可以更珍惜我們每一粒穀子的來源。

       另外也響應「中正區綠色生活圈」的串聯活動,運用82個種植袋排出大型花生圖案,以種植花生行動共同推廣都市農耕。

       台北客家農場管理人葉昆杰說: 這我們就是配合這個台北市的中正區生活圈的計劃,那跟中正區裏面我們農場周邊的四個園圃,那大家一起在這個時間一起種花生,那未來可以一起收成,然後一起做加工,那這樣的一種收成或者是加工的活動。以我們農場這邊這次就種了82個袋子,就可以邀請周邊的里民或區裏面的民眾,一起來參與這樣的一個盛事,那我們甚至可以比賽花生,誰種的比較大,誰做的炒花生比較香,這些的生活的一個文化,可能就可以從這樣開始來建立。

        很多人都問説,為什麼割稻子要種花生,它的關連性是什麼,其實我們在這樣的一個活動的設計裏面,像種花生跟割稻有什麼關係,它就可以拿稻草來做覆蓋,我們可以認識稻子的另外一個面向,那包含我們的割稻飯裏面,一定就放了幾粒花生來配飯,那這也是一個算是很庶民的小吃,也增添了我們割禾飯的一個風味。其實我們最重要的種花生,是想要接續後面冬天種芥菜,所以同樣的在今年跟我們一起種花生的這些園圃,在冬天的時候也會一起種芥菜,那我們在明年過年農曆過年之前,大家各自收成芥菜,來到我們農場一起醃鹹菜,就學習客家的醃菜的方式。

              南港社區大學 公民新聞社 小柚子 報導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4

加入時間: 2020.10.25

小柚子

加入時間: 2020.10.25
88則報導
88則影音
33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5:26

齊力傳承 南港後山埤保儀大夫遶境文化

2024-04-17
瀏覽:
1,195
推:
61
回應:
0
4:52

無形文化資產 大甲媽祖遶境

2024-04-09
瀏覽:
7,225
推:
118
回應:
2
5:22

探秘員林湖水坑 領略人文風情

2024-03-25
瀏覽:
5,441
推:
31
回應:
0
4:34

322世界水資源日 齊力淨溪護環境

2024-03-20
瀏覽:
9,802
推:
66
回應:
0
4:15

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 加匏朗夜祭趒戲

2024-02-29
瀏覽:
34,499
推:
31
回應:
0
3:51

2024湖口鄉「行春宴」食福遶庄文化祭

2024-02-20
瀏覽:
9,212
推:
75
回應:
0
4:24

返鄉青年深耕在地 為農村注入新活力

2024-02-01
瀏覽:
20,082
推:
56
回應:
0
7:03

五分港溪河濱秋夢攝影展暨手繪畫展

2024-01-26
瀏覽:
20,826
推:
123
回應:
0
6:04

百年圳路 世代流傳 《後村圳的今昔》專書發表

2023-12-05
瀏覽:
4,769
推:
31
回應:
0
6:12

五分港秋季野餐趣

2023-11-27
瀏覽:
17,528
推:
92
回應:
0

割稻種花生體驗 實踐都會綠色教育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23篇報導,共12,78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23篇報導

12,78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