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8279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公圳是興建於清朝時期的水利工程,這條重要灌溉渠道流經大台北地區,許多人依著水圳而活。現今依傍著這條渠道,在新店力行路上,有多元族群在歷史的交融下,胼手胝足建立起家園。如今,為了綠化?公圳成為公園,台北縣政府要拆掉她們的家。 住戶黃媽媽現在75歲,她民國47年結婚,先生是上海人,結婚時她22歲,她先生32歲,以前曾在大陸打仗手臂被子彈穿兩個洞。先生沒有工作做,吃飽了就睡覺。 黃媽媽家鄉在嘉義,先生的朋友認識她母親,經過介紹認識。以前嫁給軍人,幾乎都是中南部人,她的母親沒有唸書,沒有錢,也沒有嫁妝給她,嫁給軍人時什麼都沒有,像是賣給軍人。她說以前坐火車上來,下午5、6點坐到台北已天亮,來到台北不知道要做什麼,誰也不認識,跟先生從來沒見過,看到碧潭很寬大,就想跳下去。 黃媽媽一開始是在碧潭租房子,碧潭的房子被拆掉,蓋起大樓。以前租的房子非常小,只有3坪,吃、煮、住都在房間裡。她先生依當時一個月薪餉50元,但房租一個月要1百元,房子還會漏水。她早上起來拔地瓜葉,一把菜大概賣1元,一天大概賺5元,非常辛苦。 黃媽媽說,以前新店天闊附近是兵工連,這裡有好幾個部隊,好幾千人,這邊很多營房,旁邊還有印刷廠,她的先生之前待在營房當兵,沒有配公家房子,沒有地方住。 以前?公圳營房旁是農地,民國49年黃媽媽最早住在這邊,因為當兵大家沒有錢,她跟先生自己來這邊蓋房子、開墾,種地瓜葉,養豬、雞及鴉,她3個小孩都在這邊生,民國48、49生兩個男生,51年生了女生,後來其他人的房子陸續一間間蓋起來。她說當官的有錢的外面買房子,沒有錢的就住在這邊。 黃媽媽回憶當時沒有電、沒有水,從營房接電及挑水喝,洗東西就到溝渠,後來有打一口井。門牌換過好幾次,最早是十二張路,後來改成百忍里,現在叫力行路。以前房子很矮,最早是用竹子蓋起來,後來才用木板,颱風來一下子吹光,因為沒有地方住,在營房裡住了一個月。後來有一個阿兵哥專門蓋房子,就請他來蓋,她們一起撿人家不要的小磚頭,把房子慢慢蓋成水泥房。軍方態度很好,還派兵來幫忙蓋,軍人開大卡車過來幫忙。以前總統蔣經國還曾過來探視,說慢慢蓋沒有關係,還派車撿石頭過來。 黃媽媽說,以前沒有路出去,她們自己搭了一座橋。以前從新店到景美一帶都是農田,?公圳水很乾淨、魚很多,早上都是用水溝的水洗衣服,小孩子到水溝旁洗澡、嬉戲。鄰居小孩很多,都是在她門口廣場玩,大家都把她當作媽媽,很多小孩一直到高中都是在附近唸書。 以前嫁給軍人非常辛苦,黃媽媽說先生和同袍講自己的家鄉話,中南部來的都聽不懂,常常雞同鴨講。當初她先生衣服很破爛,米、炭都是公家配給,她必須習慣軍人的飲食,但是她吃不下在來米,比較習慣南部的蓬萊米。她常常韭菜切一切,麵粉打一打,煮麵疙瘩,或吃饅頭,都是軍人愛吃的食物。因為飲食不習慣,有時候先生在營房吃,她自己煮自己吃。 那時,早上5點多黃媽媽就揹著小孩去做洗衣服工作,晚上7點去做大夜班,到新店安坑山上罐頭工廠工作,做到隔天早上。去有交通車,回來則要自己走路,路途還經過荒草蔓延的墳墓小路。她也曾在新店王永慶的塑膠工廠做包裝工作。 3個小孩很小的時候,都是先生帶進去營房給軍人帶,因為黃媽媽要去外面工作。家裡沒有人,小孩子想吃奶都沒有辦法,她早上起來煮稀飯,放在熱水瓶裡,給先生拿進去營房餵。從年輕就一直工作,都沒有什麼休息,還做一些手工毛線衣,手從早到晚一直沒放下過。因為貧窮,孩子去學校沒有鞋子穿,衣服一補再補,都穿哥哥姊姊的。 黃媽媽說民國60幾年,?公圳力行路後面部分營房搬到桃園龍潭,改成配給高級軍官的公家房子,但後來又撤掉,民國80幾年建商購買土地,透過變更,改成現在的30層以上的天闊大樓,裡面有幾間配給軍官,其他賣給有錢人。?
自立更生建立家園
辛勞工作為家庭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