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幸福加油站--美麗新視界 公民記者算記者?

文字-A A +A



(文、圖/陳憶潔)

這是由新頭殼(先驅媒體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作的一個節目,新興的媒體平台,常有訪問、介紹公眾議題的節目,這次到了辦公室攝影棚現場參與了拍攝過程。

主持人為高茹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副秘書長)、來賓為楊志彬(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邱家宜(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莊豐嘉(newtalk總製作),談話性節目的方式分享這次的節目議題「美麗新視界,公民記者算記者?」

當前比較知名的公民媒體如PEOPO公民新聞莫拉克獨立新聞網苦勞網環境資訊平台等都是公民記者報導的發聲平台;個人部份如前聯合報環保記者朱淑娟,也以個人部落格方式,持續關注並報導環境議題。公民記者人人可當,但是新聞專業與新聞倫理要怎麼兼顧?成為公民記者又要具備什麼特質?

公民記者的契機

最早開始,公視peopo和社大以及許多NPO合作,倡議公民記者,公民也可以當記者,而公民記者確實也顛覆了我們的想像,展現了很大地議題能量,目前一天都有60到40則左右新聞量,挖掘了許多在地新聞。但推廣初期並不是這麼容易就上手,尤其上傳、線路頻寬都會遇到障礙,因此也擔心是否會有社會效益,初期很多人覺得這樣的模式是不是就只是城市中產階層的公民才能參與,但事實證明,三年下來公民記者的數量和模式有很大的改變。

例如,2009年在八八水災就投入了很多公民記者,同時,網路平台的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小地方大記者新聞台都有很大的社群號召能力,讓不論是專業記者,還是當地對議題或影像文字有興趣的人們,都能夠變成公民記者。

未來幾個重要的課題都是公民記者大展身手的機會:八八災後的最大問題就是社區重建,但是主流媒體已經很快遺忘、淡化偏鄉地方的重建議題了;再來就是今年年底的五都選舉,我們不應該以大都會的角度來想像未來五都的發展模式,但面臨小型歷史鄉鎮、農村都市化所有的問題,地方觀點以及地方生活需求從來不層浮上桌面;年底市長、議員、里長三合一選舉,將促使傳統的里長選舉投跳率由三曾衝高到七八成,增添了許多變數與契機。以往縣市長選舉可以透過電視報紙等主流媒體來傳播,但里長呢?能不能引進公民記者的方式讓這些聲音投入,讓里長的選舉可以透過公民記者傳播,促使基層選舉更加透明化、深化社區議題,這會顛覆過去里長選舉的既定印象。

公民記者的門檻與優勢

公民記者,某種程度就是可以突顯他的公民角色,他是最基層的人士,只是缺乏了平台、專業等,而公民記者較佔優勢的就是即時性,因為相對的專業記者會有新聞媒體的鉗制,報導的優先順序需由媒體公司介入來決定,而公民記者反而能夠報導他所想告知的公眾事務,這樣就比專業性記者還要即時性了。

邱家宜指出,從卓越新聞獎的角度來看,現在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是社會的記者,我們是接受者也是產製者,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對媒體都要有相當的了解,即使只是媒體投書、call in節目等等,差別只在於我們是採被動式還是主動的。經過幾年下來的催化,現在的公民記者雖然可以有很多的產量產出,但針對議題的深度可能還需要一些努力與深化。

當時卓越新聞獎和peopo一起合作新聞就曾想過一些可能發生的問題,但我們成立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夠讓大家來產出更好的新聞,而且媒體不是靠誰來壟斷或是產出,這才是民主的核心價值,媒體是一個動態的關係,來自於專業的新聞、記者、公民、環境等等,這讓這些角色之間有了「互補性」、「專業性」、「緊張性」。

專業記者、現有媒體難免有既有的框架,專業需要立場來支撐,但一定會有不平衡的觀點,這時公民記者反而能夠平衡他們的互補性,少了利害關係後,更能報導出尖銳、直接的問題;在地新聞上,公民記者更能比專業記者還要深入;現有的專業記者假設為了得到新聞需要斡旋在政商、名人、利害關係裡,彼此之間又充滿了緊張性。

因此,健全的民主社會才更應該發展媒體與社區結合,推動社區聲音出聲的機會,因為傳播媒體是可以改變社會的,媒體在播送的過程中就會定義一件事情的名稱、意義,於是人們被動的接受了意涵。

我們媒體的演進由口語、文字到非文字的影像呈現,公民記者和主流媒體的記者,還是有區隔,立場、角度、觀點不可能中立,而草根的問題反而是公民記者可以展露的機會,可以直接影響到主流媒體的觀點,所以公民記者更佔優勢(公民記者的機會:網路、技術門檻、科技進步)。

媒體/媒介展露方式與平台

韓國有著相當好的例子,Ohmynews就是一個很好的公民新聞平台,不過台灣經驗與韓國特有的民族性,也許不能完全套用在我們身上。這三年來公共電視相當的努力,執行面上我們直接思考我們可以找到誰來拍攝,哪個社區願意投入這樣的心力,還是有什麼樣的通路才可展露,但仍舊會有技術的問題,電腦普及、頻寬等等,不過門檻可能變更高。

或是每個社區都有一個攝影棚,例如和社區大學合作,在社大發聲,都是可以想像的方式;此外,若能和入口網站合作,曝光率就會變高;和地方社區電視合作與報導關係加強;更加舉辦公民記者的訓練營、學習抓新聞重點等;軟體的共筆系統也是集體創作的一環,是人與人的對話,更廣泛的對話,既有的公民記者平台,是對話性還不夠,這是可以改進的方向。

但面臨之瓶頸是影片拍出來以後呢?我們怎麼回歸到社區,畢竟數位環境會看的人群還是固定在某方面而已,例如:文建會推動社區紀錄片,這些都有高階的技術需要輔助,要是能夠簡化一些過程,想必能夠更多的人參與。目前分居在各地的記者,能不能統一集結到一個地方一起公佈,這也是我們能夠想像的藍圖。

當前的公民記者問題

議題的催生、深度、命題,公民記者不見得夠專業,且無受過訓練,所以會有不夠深入的感覺,但我們不能抹滅他們想要為事件報導的心力,也許才更需要一些規範明定什麼樣的新聞是夠專業的。其實,公民記者的新聞也需要有認證與查證輔助,但這個認證,誰來證明?因此,若能確立,新聞上的信度會更有說服力。

以有機農業認證為例,一般的小農無法有機認證,但CSA(社區支持型農業),透過社區的人支持你的農業,用社區信任的力量去加強農業的發展,因此,讓公民產生的新聞回饋到社區,也讓社區去認證它的新聞信度,產生對話以後,多元角度去認證,這樣就不會有了箝制,就有了核心價值。倘若普遍npo團體、卓越新聞、都夠幫助,社區營造、社會運動、社會改革者的平台,路徑的浮現就會團體連結,再產生公共場域,改變選情、改變社會。

PS,以上由談話內容所記載,如有錯誤與不清,敬請指教與建議。

Watch live video from Newtalk on Justin.tv

*相關連結:
影片網址:http://zh-tw.justin.tv/mrnewtalk/b/263873269#r=o1vdUyY~&s=li
01. 人人當公民記者 新聞專業如何顧?
02. 報導社會小角落 公民記者補主流媒體的不足
03. 2009 peopo 當我們在「議」起
04. 請不要污辱「公民記者」這四個字
05. 「公民記者」應是土著人類學家
06. 「公民記者」?「公民新聞」?
07. http://noelhu.blogspot.com/2009/05/peo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謝明海

歡迎連結延伸閱讀:

公民記者不夠專業?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

sadapeopo

內容很讚!
建議 新頭殼/peopo 互相認證公民記者!

謝明海

我不認為公民記者或者他所報導的內容 有被莫個特設機制認證的必要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

謝明海

霖  塋

一個人的學問 常局 限在某領域﹔
一個人的經驗 只 精於在某行業﹔
一 位記者 的經歷﹐也精 與某範圍內﹔
因此很需要來自各 方面﹑ 各地區的『公民記者』 來個在地 實況報導﹔
因為他們是住 在當地﹐對某件事 物會有很深 入的了解 與切身的感受。

還有很多有學問的學者﹐ 因工作繁忙 或 某種原因﹐ 不願意當媒體記者﹐
卻很想發表個人意見﹐ 所以也加 入了公民記者行列﹐
各 述 己見﹐交 換心得。給執政者 『照 照 鏡子』﹐
讓 執政者 看清楚 在人民的心目中﹐自己的 『長相』到底是怎麼樣 ?

好奇寶寶

『議題的催生、深度、命題,公民記者不見得夠專業,且無受過訓練,所以會有不夠深入的感覺,但我們不能抹滅他們想要為事件報導的心力,也許才更需要一些規範明定什麼樣的新聞是夠專業的。其實,公民記者的新聞也需要有認證與查證輔助,但這個認證,誰來證明?因此,若能確立,新聞上的信度會更有說服力。』

當新聞媒體有置入性行銷的機制存在時,很難想像當專業記者在媒體經營者的要求下,一方面依據金錢對價規格,放入提供金錢者要求的內容;一方面卻對素人記者的報導用專業級檢驗。

感覺上是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的意味。

6

加入時間: 2007.08.31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加入時間: 2007.08.31
612則報導
67則影音
4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分享】幸福加油站--美麗新視界 公民記者算記者?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418篇報導,共13,16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418篇報導

13,16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