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1條100%使用再生能源的電車路線!

文字-A A +A

對台灣而言,值得注意的一點,在於對「RE100」的意識,「RE100」不但會要求企業本身,還會要求供應鏈,日本企業也正摩拳擦掌。

文/宋瑞文
 
今年3月下旬,日本東京急行電鐵(簡稱東急電鐵)達成一項創舉,在東北電力的協助下,旗下世田谷線行駛與車站設施所用的電力,100%為再生能源。
 
這條被許多觀光網站推薦的世田谷線,連結東京都世田谷區三軒茶屋站與下高井戶站,是東急電鐵唯一的路面電車。全長5公里,沿線共有10站,一天運輸人次達5萬7千餘人(2017年度)。2018年度電力消耗為215萬6000kWh,這次全部轉換為再生能源,預計可減碳達1263公噸,相當於5.2個東京巨蛋的排碳量,非常驚人。

除了減碳效果,不得不說世田谷線同時也蘊藏極大的減碳宣傳效益。台灣曾有多名旅遊部落客給予這條線高度評價,像是「感受得到當地生活的質感,符合我們對日本人的想像——細緻且寧靜。」,或是「沿途有著讓人探索不完的復古商店街、主題神社以及充滿生活感的書店與雜貨店。」,皆誘使人想來一場迷你小旅行。東急電鐵也許是看中了這些觀光特色,才特別綠化這條電車路線,以推廣公司低碳與循環社會的經營理念。
*東急電鐵、東急電力與東北電力的合作說明。(出處
 
談到這裡,讀者也許會好奇,究竟這條觀光列車的電力源自何處呢?其實,世田谷線所使用的再生能源,來自東北電力旗下的山形縣大越水力發電所,及岩手縣松川地熱發電所;兩者電力由東急電鐵旗下的電力公司、「東急 POWER SUPPLY」(簡稱為東急電力)代銷,賣給東急電鐵(參見上圖)。
 
低碳生活部落格曾經介紹過東急電力的經營成績,在電力自由化的當年便斬獲8萬戶客戶,次年業績倍增為30萬戶,目標更設定在電車沿線客戶的兩成。這次世田谷線使用100%再生能源,目的也在提高沿線的價值,讓旅人的行腳更低碳些。
 
但對於東急電鐵此番創舉,日經BUSINESS記者評論道,因為世田谷線短,佔總營運路線比例很低,即便100%採用再生能源,全體排碳也只能降低0.5%。有鑑於再生電力比起一般電力價格仍高上2成,若要全面使用,還是存有難度。
*媒體報導世田谷線100%採用再生能源。(出處
 
不過即便如此,因為世界上響應「RE100」運動(100%使用再生能源)的企業越來越多,不僅歐美,中國印度的企業也是,日本企業也有好幾家參與。因此,即便東急電鐵還不能提出明確的進程、數值目標,但其他路線已經考慮跟進。如果同行也有動作,大量使用電力的鐵道業界,可能會跟進加速採用再生能源。
 
對台灣而言,值得注意的一點,在於對「RE100」的意識。「RE100」不但要求企業本身,還會要求供應鏈。目前,日本已有許多企業正摩拳擦掌為此準備。因此,台灣廠商即便自己不為所動,單單作為供應商,將來也會有壓力。屆時台灣是否有足夠的再生能源來提供憑證,將影響到企業的競爭力。而台灣缺乏足夠的內銷市場,長期持續仰賴國際貿易,在此條件下,再生能源會是往後參與國際貿易時,用來做資格競爭的籌碼。
 
 
【作者簡介】
宋瑞文(舊名宋竑廣)(個人臉書連結),寫手、演講講師,固定供稿於台達電低碳生活部落格、環境資訊中心(追蹤福島核災)、民報、花蓮東方報等處;另為日本歌手中島美雪研究者,經營臉書粉絲團〈中島美雪介紹會〉。
 
 
【延伸閱讀】
 

--

歡迎追蹤低碳社群媒體:Facebook  LINE@  Instagram  YouTube  Twitter  Pinterest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1.14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7.11.14
1,526則報導
1則影音
3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碳捕捉非仙丹 為什麼CCS是油氣產業的虛假解方?

2024-03-04
瀏覽:
1,737
推:
0
回應:
0

又延誤!歐洲鐵路交通的極端氣候挑戰

2024-03-04
瀏覽:
1,683
推:
0
回應:
0

法國農民為何怒火中燒圍攻花都?

2024-02-26
瀏覽:
3,292
推:
0
回應:
0

生成式AI浪潮興起:AI有多耗電、耗水?

2024-02-26
瀏覽:
3,330
推:
22
回應:
0

和懸鈴木說掰掰 雪梨為什麼要汰換行道樹?

2024-02-15
瀏覽:
3,173
推:
1
回應:
0

日本第1條100%使用再生能源的電車路線!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206篇報導,共12,74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206篇報導

12,74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