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場生態旅遊吧!深度體驗自然之美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葉曼庭、應怡冰/台北市報導】在宜蘭縣的泰雅族部落里,遊客們用餐完畢後有序地取用柴火的灰燼來清洗碗筷。他們驚訝地發現,柴火灰竟有極強的油脂吸附力。他們在驚歎泰雅族人智慧的同時,也學到了資源循環的重要一課。如此兼具生態與地方傳統的行程設計,對於「共生藻旅行社」,一家專注於生態旅遊的社會企業來說,再稀鬆平常不過了。

用參與社會的方法實現佛陀教誨

黃啟翔是「共生藻旅行社」的創辦人,高高瘦瘦的身材,身穿有機棉加植物染的簡單T恤,皮膚是健康的麥色。「在戶外公園採訪非常符合我們公司貼近自然的調性呢!」他笑著對我們說。

雖然「共生藻旅行社」成立剛滿三年,這個念想卻已經在黃啟翔心中埋藏了十多年。在成功大學念機械工程的他,常常會思索人生的方向與價值。在這過程中,漸漸地接觸到許多宗教與哲學,最後皈依佛教,成為一名虔誠的佛教徒。大學的最後一年,他給了自己一個相對明確的人生答案:以企業家的方式參與社會發展,實現佛陀的教誨。作為澎湖人,他發現當地非常適合發展生態旅遊,這讓他決定以生態旅遊作為具體實踐的一個方向。

但生態旅遊就業市場小的現實,讓黃啟翔不得不先投入到傳統旅遊業,為之後的創業積累經驗。在澎湖待了兩年後來到台北的雄獅旅行社,嘗試各種類型的工作,甚至向公司主動申請去大陸兩年,加深自己對大陸市場的了解。二〇一五年,他深感創業時機已經成熟,便辭職回台灣。

黃啟翔在Facebook分享自己想要創業的想法,吸引了現今的同事,曹雅芳的加入。大學念土壤環境科學系的她,畢業時選擇進入了賺錢較快的房產中介行業。「那年忽然覺得,生活被工作填塞太滿。於是就想停下腳步,去做自己一直非常渴望的打工換宿。」在這個期間,黃啟翔的生態旅遊概念讓她熱血沸騰:是不是可以回到自己最初學習的領域並有所貢獻?旅遊是自己所喜歡的,生態與旅遊結合的工作,會在自己的生活中擦出怎樣的火花?於是,與黃啟翔聊了一個下午以後,曹雅芳便決定加入團隊。

黃啟翔說,大自然的演化過程充滿許多奧妙,其中一種就是共生關係。共生藻與珊瑚蟲便是共生機制中一個完美的結合。珊瑚蟲為共生藻提供一個安全的家,共生藻為珊瑚蟲進行光合作用,誰也離不開誰。受此啟發,黃啟翔將社會企業命名為「共生藻旅行社」。

「共生藻旅行社」創辦人黃啟翔及團隊成員曹雅芳。 攝影/應怡冰

客製化生態旅行 分享環境議題

黃啟翔對於生態旅遊的設計包含三個部分。第一,他在設計過程中會重點考慮具有台灣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美妙之處。如「北迴歸線的藍與綠」是「共生藻旅行社」的經典行程。藍色的澎湖灣為珊瑚礁海域,綠色的阿里山則擁有檜木森林。從海底到高山,黃啟翔帶領團員用一周的時間系統化了解台灣的自然生態之美。「我們的設計不是碎片化的拼接,而是一個有機體。」黃啟翔說,在澎湖探索完神奇的潮間帶後,緊接著就是咾咕石厝聚落的體驗行程。「我們希望用這樣的設計,讓團員了解環境與生活方式的共生關係。」

第二,他希望旅行團的團員可以抱著尊重、欣賞當地社會的態度,去了解當地傳統文化之美。在澎湖的二崁聚落中,黃啟翔帶領團員們了解咾咕石(珊瑚礁)厝,是因應當地自然環境就地取材的傳統建築,冬暖夏涼。在這個過程中,也引導大家去思考什麼樣的建築更能永續,對環境衝擊小,我們是否能選擇更友善環境的居住空間。

第三,黃啟翔認為「共生藻」推出的產品要與旅遊目的地的生態產生關係,最低的要求是在整個旅遊的過程中不能做太過分的破壞,更高層面便是對生態保育產生正面的影響。在台北市關渡自然公園,黃啟翔通過解說與遊戲相結合的方式讓團員認識到自然濕地、候鳥遷徙等對都市生活的重要性,同時也會帶領團員參與公園內的志願者活動,維護水田環境等。

除了幾條已經開發成熟的線路以外,「共生藻」也可以針對不同的旅行團進行客製化的設計。黃啟翔說,曾經帶一個親子團在澎湖生態旅遊時,便在行程中設計了一個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意義的遊戲,帶領團員認識海洋垃圾問題。孩子們扮演海鳥,拿著特製的釣竿去海里尋覓食物。當孩子們釣上各種形狀的塑膠後,黃啟翔便會告訴他們,太平洋島嶼上的很多鳥因誤食塑膠無法消化而失去生命。更可怕的是,塑膠在海裡面大概一百年以後便會分解成塑膠顆粒,肉眼無法看見。經過一層一層的食物鏈,塑膠最終有可能進入到人類體內。

「遊戲只是一個形式,我們更注重的是這之後的引導過程。」黃啟翔說,「現在大家都很流行凈灘,但撿垃圾這件事情本身,是撿不完的。我們希望在帶團過程中,通過各種環節分享與體會環境議題。」

黃啟翔認為「共生藻」推出的是比較獨特的旅遊體驗產品。在旅遊市場上與現今普遍的大眾旅遊做出了一個較為明顯的區隔。「一般的旅行設計慢慢地可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從頭到尾幫你推薦好吃的好玩的。」綜合性、系統化設計的生態旅遊線路是「共生藻」的立足點。這不僅提升了旅行的豐富度和精彩度,也讓整趟旅行多了一份生態和社會價值。

黃啟翔在澎湖的二崁聚落,介紹當地傳統建築咾咕石(珊瑚礁)厝。圖片提供/共生藻旅行社

運營獨立書店的王堯弘先生曾參加過兩次共生藻的旅行,「我認為共生藻旅行社最大的亮點是,它會通過很多活動設計來讓我們消費者獲得難忘的體驗。」他回憶說,參與鄧公嶺的一日遊行程時,針對當地獨特的地質景觀,黃啟翔會將團員分成幾個小組,自行討論,最後才會進行總結。他認為,這種重設計以及高知識含量的旅遊產品,也會是未來先進國家旅行者所青睞的方式。

黃啟翔笑說,「我們也還在慢慢摸索行銷模式,現在基本上的客源都是通過朋友或是老顧客的推薦。」團隊目前只有黃啟翔和曹雅芳兩個人,實在忙不過來時會請理念相同的朋友幫忙。因生態旅遊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一旦有人向他們表示有興趣,黃啟翔便會請對方給他半小時的時間,讓他分享整個旅程設計背後的理念。「我們的生態旅遊體驗產品,對消費者的要求也有點高。」黃啟翔說,許多人的旅遊觀念比較根深蒂固,旅遊重在遊山玩水與放鬆心情,而非抱著尊重的態度了解當地文化與生態,便不能接受他們公司的理念。甚至是黃啟翔的父母,也不理解兒子究竟在做什麼。

關懷在地 推動不公平的產業輪框

在曹雅芳眼中,旅遊產業存在一種不公平的現況。在地人民常常是作為被剝削的對象。這種體制由來已久,如果沒有人願意做出改變,它永遠不會被改善。她說:「我們希望共生藻旅行社可以當個小小的起頭,看試著能不能把這個巨大的輪框推動一點點。」

在開發旅行線路的過程中,「共生藻」也慢慢找到許多想要長期合作的在地夥伴。如何將他們的日常活動有機地融入旅行線路中,並為他們帶來收益和關注,是黃啟翔常常思考的一個點。未來,黃啟翔也希望與他們共同設計系統化的體驗活動,藉此提高他們的設計能力以及看待旅遊市場的視野高度。「他們其實都是地方上特別有心的一群人。」黃啟翔說,「當他們憑藉自己的能力帶動了地方旅遊業發展時,會用這筆錢去做文化產業傳承和弱勢關懷。」這也是「共生藻」所期望帶來的社區貢獻。

「有一次在花蓮新社部落找不到用餐地方,於是我的在地夥伴幫我找了一個部落媽媽,去她家用餐。」曹雅芳分享了一個她印象深刻的故事。「餐點其實很簡單,但與在地人接觸讓旅客感覺很棒,而且她家面海。」用餐結束後,部落媽媽將曹雅芳拉到一邊,不停地道謝。這讓曹雅芳感覺很觸動,看似微不足道的收益,對部落媽媽而言卻是重大的影響。從那之後,曹雅芳更用心地看待旅程對當地產生的直接效益。

在黃啟翔看來,人與人之間互相合作協調,也是共生關係中的一種狀態。正如珊瑚蟲沒有依賴共生藻時,生存能力非常有限,市場經濟的邏輯亦是如此。「你自己得到利益的同時也為他人帶來利益。這樣的模式一方面是可持續,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

黃啟翔在二崁聚落裡與團員一起感受以前的人學習的場所,並且分享在地的吟唱-褒歌。 圖片提供/共生藻旅行社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更是「共生藻旅行社」持續倡導的理念。黃啟翔將人類比作地球的癌細胞,我們所發展的工業文明對整個生態圈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他常會對客戶說,小到每日出行攜帶環保五件套:環保杯、手帕、購物袋、環保餐具以及便當盒,就可以幾乎一天不產生垃圾;大到交通以及旅行,我們都可以選擇對環境更友善的方式。「在這場對工業文明的改革中,我們只是一家小小的公司。但我們特別希望幫助推動全人類的行為都能尊重生態環境。」

採訪側記

與黃啟翔相處下來,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對自己職業的那一份熱愛。攝影、架設網站、設計線路等等,對他而言幾乎一切都是從零開始,但他卻非常享受這個過程中的樂趣。他說,美國一家以回收布料或有機棉為原料製作服飾的B型企業Patagonia ,是他們公司的標竿。作為台灣生態旅遊的開拓者,我們相信終有一天,「共生藻旅行社」會成為別人的「標竿」。

延伸閱讀

飛夢林咖啡館 許弱勢青年一個未來

東片「寶石村」:八大農場攜手地方創生

「地下區長」黃慧珠 用鳳梨帶動社企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3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56則報導
2,261則影音
704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40

牧羊古道 廢棄半世紀後手作修復

2024-03-18
瀏覽:
1,430
推:
2
回應:
0
2:20

客語走讀楊梅富岡 品味仙草瞭解客家文化

2024-03-15
瀏覽:
3,401
推:
1
回應:
0
2:09

一人裝傻一人吐槽 漫才搞笑暗諷社會議題

2024-03-11
瀏覽:
2,913
推:
0
回應:
0
2:06

張希慈揭露性暴力 從傷痛走向修復

2024-03-08
瀏覽:
5,740
推:
0
回應:
0
1:53

不賣面紙賣腸粉 無障礙餐車推動街賣轉型

2024-03-04
瀏覽:
7,000
推:
1
回應:
0
2:40

登過聖母峰 詹喬愉投入淨山和救難

2024-03-01
瀏覽:
5,283
推:
4
回應:
0
3:04

南方書店邁入七十載 見證時代更迭

2024-02-26
瀏覽:
7,988
推:
6
回應:
0
2:57

放牧雞取代除草劑 林書文打造生態農園

2024-02-23
瀏覽:
12,889
推:
2
回應:
0
3:11

戲劇治療 接住高危家庭的少年

2024-02-21
瀏覽:
13,848
推:
3
回應:
0
2:04

開放市民種植的麗山農場 種出有機綠竹筍

2024-02-19
瀏覽:
8,183
推:
2
回應:
0

來場生態旅遊吧!深度體驗自然之美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214篇報導,共12,74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214篇報導

12,74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