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海角賊仔澳生態環境觀察

嵌入:
文字-A A +A

七夕海角賊仔澳
生態環境觀察

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宜蘭辦公室結盟
蘭陽山川生態社、宜蘭社大自然農法社
打工換宿工作假期
2016.8.6

2016宜蘭七夕情人節8月6日在南方澳跨海大橋舉辦,6日晚上7點用縣長點亮,讓縣民聽海聲走鵲橋,搭漁船遊港賞景遊程過七夕。

七夕乞巧

七夕

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發源於中國周朝,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曆7月7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主要的習俗是乞巧、祈願。

七夕節的形成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可以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七夕為祭祀牽牛星、織女星。漢朝以後,開始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繫起來,並且正式成為屬於婦女的節日。
推斷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大約發生在西周時代,當時的社會制度限制個人自由,故託言天上星宿以追求慰藉。當時的七月黃昏,織女星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清晰可見。織女星與兩旁兩顆較暗的星形成一個朝東方開口的樣子,在此東面可見牛郎星。[5]
織女星名稱的由來,可以從《詩經·豳風·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來推敲得知,由於九月是氣候較為涼爽的晚秋,也是穿著寒衣的時節。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製,七月當然就是織婦們織布的時間。
牛郎星名為牽牛,則有著「犧牲」的意思。《史記·天官書》:「牽牛為犧牲」,此指在祭典上宰殺的牛、羊之牲畜。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時,正好是草木豐茂,用以貢獻牧草給牲畜的時節;到八月則依據牲畜體格,觀察哪些適合用以祭祀;九月則宰殺牲畜用以祭拜神明。《禮記·月令》稱八月為「循行犧牲」,而此時織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則升上天頂,宛若在追逐織女星般。七夕時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背後應該有著配合時令與天文景象的源由。

七夕節慶習俗
由於過往女子的針黹技術為生產力的一部份,每逢七姐誕,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名為「乞巧」。其間結會綵樓,預備黃銅製成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漸漸七夕成為「女兒節」。而古人正月及八月、九月都可以乞巧,宋朝以後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時期,七夕乞巧節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乞巧習俗後來演變成許願,不限於女性乞求巧手和姻緣。農曆七月七日也是魁星爺聖誕,求功名的男子會祭拜魁星。在一些地區如日本則變成祈求一切願望的日子。

頤和園長廊上的彩繪:牛郎織女鵲橋會
廣東、港澳七夕的祭品,包括紙紮七姐盤及獻給王母娘娘(左上)、牛郎(左下)、七姐及其六位姊姊的紙衣。
主要是女性祭拜七姐,製作各種食品和傳統女紅如刺繡等,也會製作其他傳統手工藝如中國結、剪紙等,同時也作為祭拜七姐的祭品。在中國大陸、台灣的大城市中,七夕節被商家作為商業促銷的一大良機,而傳統習俗則呈現失落。
江南
江南的刺繡女孩會在夜晚月光下,將一根繡花針輕輕放到一碗水面上,藉助水的表面張力將針托浮,在月光照射下,針周圍會出現水波紋,哪一個波紋最複雜,就會繡出最好的作品,有時針上穿有紅絲,也是向七仙女「乞巧」。唐代詩人林傑的詩《乞巧》說:「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西南
染指甲為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年輕姑娘們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這樣可以年輕美麗,對未婚女子而言還意味著找到如意郎君。
膠東
膠東地區則多在七夕拜七神姐。婦女們穿上新裝,歡聚一堂、盟結七姐妹;少女們則製作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稱巧餅,用來祭祀織女。
廣東
在廣東,人們六月便開始準備,把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裡等待發芽。臨近七夕便扎糊起一座鵲橋,還會製作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七夕之夜,人們在廳堂中擺放八仙桌,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和女紅巧物。
閩南[
在閩南,當地人把織女稱為「七娘媽」,是保護孩子平安的神。閩南的習俗在七夕這天吃石榴和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紅糖糯米飯以驅蟲防瘟疫。
香港
現時在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過往的傳統習俗,於七姐誕當日到紙紮店購買「七姐衣」,於當晚用來拜祭七姐。而過往日子的婦女,亦有在拜祭之時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綠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傳得手藝。
在坪洲、西貢及石籬各有一間七姐廟,坪洲的七姐廟名為仙姊廟,每年七月初六仍有不少善信前往拜七姐。
七夕台灣
七月七也是「七娘媽」的誕辰,七娘媽是兒童的保護神,床母是幼兒的保護神,台灣人有拜「床母」的習俗,有幼兒的家庭便在這晚祭拜床母,還會焚燒紙錢「四方金」(或「刈金」)和「床母衣」。除了在台南、鹿港還保有做十六歲成年禮,傳統七夕民俗活動在台灣已日漸式微,但在廟方宣傳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有越來越多的民眾參與七夕民俗活動。在鹿港等地還會吃一種中心壓凹的湯圓,此形狀據說是用來裝織女的眼淚。
馬來西亞
安順的廣東客家移民,在七夕前一夜到七夕間,少女們會對菜籃姑問姻緣。

日本

日本江戶時代的七夕,1852,歌川廣重
七夕 (日本)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便把農曆七月初七改為公曆七月七日慶祝。陰曆的七月七日被稱為「舊七夕」。
朝鮮半島
七夕 (朝鮮)
朝鮮時代的風俗是孩子們以牛郎和織女為素材作詩,另外亦有向北斗七星祈求長壽與幸福。
琉球
琉球的習俗是上墳祭祖和曬書。

七夕相關文物
牛宿、女宿圖.jpg
牛宿、女宿圖(漢畫像石)(漢代(前202年-220年),河南南陽南陽漢畫館)
青龍白虎、牛郎織女畫像(漢代(前202年-220年),四川郫縣新勝場出土):主體為青龍白虎銜壁,龍虎上方刻牛郎牽牛,織女手執機梭。
宮宴圖Palace Banquet(北宋仿唐本,十世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漢宮乞巧圖(宋代,李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漢宮圖(宋代,趙伯駒,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幅為一紈扇形式的小冊頁,畫漢宮七夕故事,描寫宮娥彩女們在天階夜色涼如水的七夕,登上穿針樓乞巧習俗。
乞巧圖(明代,仇英,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卷用白描法寫出七夕夜間庭院中婦女們燃燭齋供的情景。
桐蔭乞巧(清代,陳枚,月曼清游圖冊八月部分):描繪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場面,七夕之夜,女人們以碗裝水置於庭院,然後將一束針散放其中,人們爭相觀看在水中呈列的圖案,據說圖案的形狀越好看,放針者的手就越靈巧。
緙絲七夕乞巧圖軸(清代):此圖軸在本色地上彩緙七夕佳節牛郎、織女在天上鵲橋相會、人間婦女或憑欄遠眺、或對空乞巧的場景。作品採用一至二色間暈的裝飾方法,施以平緙、構緙、緙金等技法緙織。紋樣大面積運用線條勾勒,然後填彩。圖中的亭台樓閣、捲簾、臥榻和牆壁完全依照界畫的程式用界尺畫出。

七夕相關詩詞
《詩經·小雅·大東》中有一首詩:
“    
或以其酒,不認其漿;鞙鞙佩璲,不認其長。
維天有漢,鑒亦有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救天畢,載施之行。    ”
大意是說天上的織女星,坐在織布機旁,無心織絹,卻一心一意地想著銀河對岸的牽牛星,而為之眷念不已。可見在西周時代,就有了牛郎與織女愛情故事的想像與傳說。
《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天文志》中,也都有牽牛、織女雙星的記載。晉代宗懷的《荊楚歲時記》里,說織女是天帝的外孫女,七月七日夜晚與牽牛在銀河相會,已經為這個戀愛的故事勾勒出一個鮮明的輪廓。
到了南北朝時,任眆在《述異記》中記載:「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這項記載準確講他是從「古詩十九首」中獲得靈感,其中的一首描寫《迢迢牽牛星》:
“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
這首詩比起《詩經》中的那首,更描繪得淒淒切切,道出了一對有情人,兩地相思,愁昔滿懷的悲涼況味。
此外,干寶的《搜神記》中把天上的牛郎與織女雙星,說成是漢代孝子董永夫婦的故事。南朝時吳均的《續齊諧記》里記載:「桂陽成武丁,有仙道,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暫詣牛郎。』至今云:『織女嫁牛郎也』。」
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
“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
記述唐玄宗與楊玉環,以牛郎織女為例,共誓白頭之約。
北宋秦觀專門寫過一首《鵲橋仙》:
“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
商業化的「七夕情人節」
傳統七夕女兒節習俗雖然沒落,但現代七夕卻大多被商人炒作,變成情人節。商業化後的七夕情人節在華人地區的重要性已不亞於西洋情人節。現今七夕變成情侶約會的日子,愛情旅館成為約會的熱門去處。

七夕近年陽曆日期
2014-08-02
2015-08-20
2016-08-09
2017-08-28
2018-08-17
2019-08-07
2020-08-25
2021-08-14

七夕文獻
^ 《詩經·小雅·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
^ 羅頎《物源》:楚懷王初置七夕。
^ 東漢應劭《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
^ 《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 《夏小正: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
^  《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或陳幾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喜子是一種小蜘蛛)
^  《東京夢華錄》: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  杜甫詩《牽牛織女》: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
^  劉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3

加入時間: 2007.06.10

噶瑪蘭人-風箱樹

加入時間: 2007.06.10
780則報導
729則影音
8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23

2019瑞岩香米播種祭獻詩獻花

2019-02-24
瀏覽:
4,967
推:
47
回應:
0
3:29

武塔民族實驗小學 校歌

2019-02-17
瀏覽:
5,140
推:
26
回應:
0
2:58

武塔民族實驗學校揭牌 校長致歡迎詞

2019-02-17
瀏覽:
3,935
推:
31
回應:
0

造窯生市永保安康

2019-01-30
瀏覽:
4,729
推:
4
回應:
1
4:26

仁山植物園生態池行動公民協力建構

2018-06-22
瀏覽:
6,852
推:
12
回應:
0
4:15

臺灣蘇澳金刀比羅神社遺址

2018-05-23
瀏覽:
6,010
推:
44
回應:
0
4:25

加留沙埔沙丘開幕式

2018-04-30
瀏覽:
5,672
推:
4
回應:
0
3:10

回憶青仔地風箱樹搶救易地復育

2018-02-15
瀏覽:
6,434
推:
19
回應:
0
3:13

哈卡巴利斯橋通車部落耆老祈禱儀式

2018-02-11
瀏覽:
6,377
推:
59
回應:
0
4:50

武塔國小玩中學臺灣黑熊窯

2018-02-10
瀏覽:
5,979
推:
62
回應:
0

七夕海角賊仔澳生態環境觀察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64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64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