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氣爆災區建築物綠色拉皮 凝聚故鄉情

文字-A A +A

氣爆後的重建工程中,台灣綠領協會承辦了一個街區的建築立面修復,並藉由氣爆拉皮工程帶入建築「綠色拉皮」的概念,並媒合產學資源提供環保、隔熱外牆建材等。

圖:凱旋三號的建築挽面設計圖稿。

文/黃家欣 (台灣綠領協會執行秘書)

 2014年8月1日在我們熟悉的港都-高雄,發生多起石化氣爆炸事件,造成人員傷亡、道路全毀、建築損傷。高雄市政府面臨空前災難,如何做妥善的應變與重建災區,都是迫在眉睫的課題。

 氣爆後,各界湧入善心善款協助重建災區,其中災區道路景觀重建工程,投入產、官、學界資源,由樹德科技大學組成志工團隊輔導民眾更新老屋立面,台灣綠領協會承辦凱旋三號外觀設計,重現高雄城鄉風貌!

圖:凱旋3號工區挽面後。(出處:高雄市政府新聞稿)

「古厝」.有種無法割捨的鄉愁

 位於高雄市凱旋三路上,有著一排屋齡30多年的老透天,氣爆過後外觀磁磚剝落、招牌廣告物嚴重燒毀、騎樓地坪龜裂。面對道路全毀的家園,住戶滿心焦慮與無助,縱使家已毀仍不願離開這生活了三十年的家,曾經是親戚長輩逢年過節聚會的場所、曾經是兄弟姐妹嬉戲的家園、曾經是一圓夢想的店,當時間的流逝,這些曾經已不復存在;但「古厝」一磚一瓦一裂縫都保留著濃厚的回憶,離鄉的游子回來了,一場災難使得住戶更加團結,守護這充滿回憶的「古厝」,共同度過眼前難關。

凝聚故鄉情-一起改造綠色「古厝」

 看著外牆年久且經氣爆衝擊而剝落的小口磁磚,左鄰右舍一同討論要如何重修家園,大夥眉頭一皺,不知該從何處著手?此時高雄市政府委託樹德科技大學組成志工團隊到府協助,挨家挨戶訪談輔導申請「高雄市八一石化氣爆道路復建路段災後社區重建建築景觀改善實施計畫」計畫。

 在此之前,高雄市政府致力於「古厝」拉皮已經有九年的時間(2005年-2014年),根據國內資料統計,目前新建建築物與既有建築物所佔比例約為3%:97% (資料來源: 內政部營建署公佈調查數據),顯示既有建築物數量所佔比例遠超過新建建築物,對於既有「古厝」該如何去活化利用再創風華、響應城市美學為當代重要議題。

 氣爆後的重建工程中,台灣綠領協會承辦凱旋3號(案名)外觀設計,對於「古厝」之舊有建材及相關設備機能、室內環境品質不盡理想,藉由氣爆拉皮工程帶入建築「綠色拉皮」的概念,期望能受到更多的重視。與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多次討論與能源效益計算下,同時舉辦民眾說明會,整合每一戶住戶使用需求,挑選適宜的建材,改善不復使用的空調設備、換裝節能燈具、隔絕室外噪音,並媒合產學資源提供環保、隔熱外牆建材等,設計藍圖導入城鄉風貌元素,逐漸形成「古厝」綠色拉皮。

圖:施工前狀況。

 市府對於我們提出的綠色拉皮躍躍欲試,多次會議討論綠色拉皮效益,期許藉由這次拉皮提升整體都市景觀與居住品質,給予住戶宜居的家園,落實健康、舒適、永續、宜居的優質生活環境。

高雄氣爆災區重建拉皮工程

 從綠色拉皮設計到落實施工,協會理事長堅持綠色拉皮工程工項盡可能是一般水泥工種可以施作,不要使用特殊技術的工種,且施工前多次與施工單位會議,並製作施工樣品、拉拔測試、產品隔熱係數報告等,確保建材品質。

 預算上在權衡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盡可能媒合贊助廠商,考量這是由善款所支出的外觀拉皮,不宜採用高檔建材,走樸實耐用建材。

圖:說明會輔導情形。

打造綠色「古厝」新面貌

 在城鄉風貌中打造「永續健康.優質宜居」的生活環境,往往需要當地民眾長期的參與討論,有著像家人情感般的「古厝」,在翻修後不只繼續守護這家人,更重要的是過往回憶被看見了,而新記憶正在累積著,型塑「古厝」的新面貌。

 設計以綠色拉皮概念為中心,經過了四個多月的努力,透過公部門的協調溝通、學者專業輔導、與住戶參與、產業提供良好建材,協同完成示範案凱旋3號,實現屬於在高雄的綠色拉皮!並符合日常生活行為需求的環境空間,才能創造出與居民生活回憶緊密連結的「古厝」的新面貌。

 

 

【延伸閱讀】
首波重建區挽面改造完成  住戶入新厝迎新年》16-Feb-2015 高雄市新聞稿
高雄氣爆區-再展綠色生命力》4-May-2015 氣候戰役在台灣廣播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07.11.14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7.11.14
1,532則報導
1則影音
3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八一氣爆災區建築物綠色拉皮 凝聚故鄉情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56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56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