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戲曲學院高三生畢製 舞台劇詮釋文山在地之美

2014/06/03 16:25
1,866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subtitles off, selected

       【政大之聲記者/邱軍妮、張瑀晴、劉立心、蘇奕菲專題報導】「如果可以帶他們經歷一次在這個環境裡頭很細節的人物之間,或者是跟在地社區之間的互動,把它當作其中一種學習過程,對他們來講,可能這樣生命會有很不一樣的一種回饋。」一群即將畢業的高三生,為陪伴他們學習和成長了三年的木柵文山區,製作一份最真摯動人的畢業獻禮,《木柵‧我親愛的文山小鎮》。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劇場藝術學系,「高三戊一班」的學生,在劇場編導方靜琦的指導下,他們不停地在文山區尋找與探索,希望透過每一場精緻的舞臺劇,和大家分享他們眼中最美的文山風景。

       《木柵‧我親愛的文山小鎮》改編自美國劇作家桑頓.懷爾德的作品,“Our Town”。方靜琦將原劇的故事背景,從美國小鎮,轉移到木柵文山區。故事從紀醫生和魏先生兩戶人家的遭遇說起,同時,也將近年來發生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大小事,鋪陳在劇情之中。方靜琦希望,在這趟尋找文山之美的旅途中,學生能夠感受到這小鎮,最真實、最純樸的在地情感。劇中飾演紀太太的張庭瑗,從小在景美文山區長大。她分享這次畢製讓她對故鄉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開始做這個畢製會查很多的相關資料,會去了解我們旁邊,不管是學的店家,或者是大的歷史,就會發現這歷史一個很有人情味,也很多小故事的地方。」

       高三戊一班的學生,大部份來自文山區以外的地方。在這次籌備畢業製作的過程中,他們走遍了文山區的各個角落,也發現了很多文山的美。來自板橋的陳冠如表示,畢製讓她對文山產生了更深厚的情感:「最印象深刻的是空氣很好,也會覺得自己其實已經生活在這個小鎮上。」劇中飾演紀醫生的馮默箏也表示:「因為畢業製作,因為我喜歡攝影,所以就是要去看街坊。所以我都會去拍照。然後會發現其實很多老的住宅都很漂亮。」

       為了精益求精,高三戊一班的學生都必須扛起不曾接觸過的任務。負責燈光設計的陳心勻提到:「因為是第一次做燈光設計,很多都不懂。一開始因為是高三了,就會覺得不敢去問問題。」回想起當初詮釋魏媽媽這個角色所面臨的瓶頸,黃任妤說:「演媽媽很難。因為年紀不到,歷練不夠,也沒有經歷到結婚生小孩。」方靜琦也認爲,這對學生而言是一項艱難的挑戰,因為每一個學生都必須身兼多職。然而,面對這種種心理和技術上的考驗,卻讓學生們展現出更緊密的凝聚力。方靜琦說:「我會覺得青少年劇場要做這樣的事情。在他們的能力底下給他們,突破那件事情。因為這樣他們才會被看到,而且也很驚艷。」

       不久前,《木柵‧我親愛的文山小鎮》入選今年度,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所主辦的「歌舞迴旋‧戲遊南海」的五個演出團隊之一。此外,他們也將代表劇場藝術學系執行「藝術與生活深耕計畫」,到台東地區巡迴演出。樂見自己的努力被外界肯定,飾演劇中女主角的溫家儀認為:「可以幫忙把我們這邊的文化宣傳出去就會覺得,有幫到一點力。可以讓別人看到我們這邊的文化。」

       完成這項畢業製作後,接下來迎接他們的,將會是人生的另一個轉捩點。肩負著推廣劇場藝術的責任,高三戊一班的學生希望將他們的劇場學習成果,帶到藝術資源相對缺乏的東部偏鄉,與更多年輕朋友,分享藝術創意的實作。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