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靈媒遇見牧師:打破界線,在陽光下共尋信仰與文化的和解之路
當靈媒遇見牧師
打破界線在陽光下共尋信仰與文化的和解之路
屏東靈媒文化特展圓滿落幕
跨越宗教藩籬開啟傳統與現代信仰的和善對話

文化特展壓軸場
一場關於「相信」與「理解」的真誠對談
【屏東訊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為期半年的「靈媒與她們的產地──屏東縣靈媒文化特展」於日前圓滿落幕。這場特展不僅是屏東縣首次以縣級規模,大規模地呈現超過四十位部落靈媒的生命故事與文化實踐,更成功地將部落深奧的靈性世界帶入大眾視野。在展覽的最後一日,位於屏菸1936文化基地內的屏東原民館特展室教育區,迎來了一場意義深遠的壓軸分享會。

這場主題定為「太陽會照亮所有的人」的對談,特別邀請來義鄉文樂村靈媒㚸玏㺪‧路菲力菲Selep Ruviljivilj與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楓林教會童俊花牧師同臺。靈媒代表著數千年來原住民族與祖靈溝通的古老智慧;而牧師則象徵著近代傳入、影響深遠的基督宗教。兩位身份背景看似對立的女性,卻以各自的生命經歷為經緯,共同編織出一幅關於和解與共生的圖像,並強烈地主張「不讓信仰成為人們分離的理由」這一普世理念。
世代的憂慮與靈性鴻溝:恐懼與傳承的兩難
在分享會的互動環節中,現場許多民眾,特別是來自部落的族人,表達了深藏已久的憂慮。他們指出,雖然自己身處於擁有靈媒文化的排灣族部落,但長久以來,祖輩或教會的教導,使得許多人將祖靈信仰與靈媒視為應當戒備、甚至恐懼的對象。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部分源於早期基督宗教傳入時,對傳統信仰採取「二元對立」的排斥態度,造成了部落內部信仰上的深刻分裂。

有民眾擔憂地提到,在這樣的氛圍中,年輕一代對傳統靈媒文化產生疏離與誤解,進而導致這項珍貴的文化資產在無形的恐懼與排斥中逐漸失傳。這樣的「靈性鴻溝」,不僅是信仰層面的問題,更是原住民族群文化認同的一大挑戰。
靈媒的堅信與身體力行:祖靈在日常中傳承
對於民眾關於傳承中斷的擔憂,㚸玏㺪‧路菲力菲靈媒則抱持著篤定而樂觀的態度。她以親身經驗為例,分享自己承擔的靈媒職責是傳承自相隔數代的vuvu(祖輩)。她強調,靈媒是被祖靈所選召的代言人(pulingaw),祖靈的智慧與力量並不會輕易消失,始終在默默地尋找合適的人選。因此,她並不憂心傳承會就此中斷,因為這股靈性的力量是超越人為意志的。

然而,㚸玏㺪‧路菲力菲靈媒更在意的是下一代的排灣族孩子們,是否能夠真正地理解自身的原住民身份與文化根源。她深知,文化不應僅存在於書本或展覽中,而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與感知。因此,她總是身體力行,積極地帶領部落中的孩子們一起參與年度的祭儀活動。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們在實際接觸、參與和體會中,感受到流淌於自身體內的排灣族血脈與文化價值,從而自然地建立起深厚的文化認同。
牧者的反思與行動:擁抱文化,詮釋共存之道
在近代歷史中,基督宗教的傳教策略確實曾對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造成衝擊,使部分習俗與信仰陷入邊緣化。然而,隨著族群意識的復甦與文化多樣性的尊重成為普世價值,許多教會開始積極地進行角色調整與深刻的反思。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的童俊花牧師,正是這股轉變浪潮中的關鍵人物。她所屬的楓林教會甚至以實際行動展現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他們致力於保存已故靈媒阮金治的法器,將其視為重要的文化遺產而非宗教異端。

童牧師在對談中坦誠地指出,牧者在詮釋傳統文化時,應當拋棄過去僵化的立場,抱持開放與彈性的心態,不應將祖靈信仰視為對立的「迷信」。她常在教會內對教友們耳提面命:「若沒有靈媒與先輩,就不會有今日豐厚的傳統文化,也不會有我們所承繼的人文精髓。」這不僅是出於對族群歷史的尊重,更是承認傳統文化是構成族群生命與人性的重要根基,教會必須成為文化的守護者,而非文化的破壞者。
陽光下的和解與新生:信仰力量的匯流
這場靈媒與牧師的跨界對談,在特展的尾聲為大眾上了一堂寶貴的課:當人們選擇放下歷史的成見與排斥,信仰與文化便能從用來分隔彼此的界線,轉化為讓人們與愛及和平同行的強大力量。

「靈媒與她們的產地:屏東縣靈媒文化特展」雖暫時落下帷幕,但這場壓軸的分享會卻標誌著一個更深層次的起點——它證明了原住民族的傳統信仰與基督宗教之間,絕對可以展開和善的對話,尋求共存與共榮之道。這份跨越藩籬、彼此尊重與理解的「善的循環」,不僅在兩位對談者之間流動,更透過展覽與分享會感染了每一位參與者。

正如主題「太陽會照亮所有的人」所寓意的,無論人們信仰祖靈,還是信奉基督,最終追求的都是生命中的平靜與安康。主辦單位與全體參與者共同祝願,願每個人都能在陽光燦爛的喜樂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平靜與安康。這場盛大的展覽與真誠的對話,不僅為屏東的靈媒文化留下寶貴的歷史足跡,更為臺灣多元信仰的和平共存與文化多樣性的未來發展,點亮了希望的光芒,開啟了文化傳承與宗教和解的新篇章。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