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豬吊無差別傷害生命」王家祥都蘭月光小棧個展
照片

王家祥1966年出生成長於高雄岡山,大學就讀於中興大學森林系,當他大四那一年,臺灣政治解嚴,正是臺灣鄉土文化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服完兵役退伍後第一份工作,是在當時剛剛成立的「原舞者」舞團作兼職的隨團行政,負責媒宣文案、攝影與文字記錄,並協助編輯出版《原舞者:一個原住民舞團的成長紀錄》一書,這段經歷也啟蒙了王家祥對於臺灣原住民文化的認識。
爾後王家祥進入「臺灣時報」社擔任副刊編輯,環抱著熱烈的環境與人文關懷,王家祥提供自己主編的媒體副刊版面作那個時代臺灣文學革命的戰場,標榜「土地文學版」,邀請原住民寫手發表作品,也提供許多環境運動團體倡議申論的發表平臺。而擔任報社副刊編輯的那七年,是王家祥人生中唯一一段打卡上班有正職的生活,也是他文字產量與社會參與能量最蓬勃驚人的日子,他過著上午寫作,下午積極參與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美濃反水庫運動,晚上進報社上班的熱血燃燒人生。
同時他還出版了好幾部關於臺灣原住民口述歷史的小說,例如1997年寫台江內海西拉雅族歷史的《倒風內海》,開創了集合臺灣歷史、田野調查和小說創作的創新文體,並囊獲好幾個臺灣重要文學獎的肯定。然而在過度燃燒生命之後身心都出了狀況,王家祥32歲時毅然決定辭去報社工作,搬到高雄哈瑪星海邊,過著寫作、繪畫的自由創作者生活,週末也到高雄的跳蚤市場擺攤賣手工藝品,朝向他心目中的「嬉皮人生」前進,這個階段他的文學創作也轉向詩意且魔幻的短文搭配親手繪製的插圖繪本。
39歲那年,王家祥在一次東部旅行之後,決定生活在更為自然的臺東,也很幸運立刻在都蘭買到了房子。移居都蘭之後,為了維生他經營背包客民宿許多年,同時持續畫畫並照顧越來越多的流浪貓狗。王家祥始終認為以都蘭為活動核心的東海岸這一帶,是千禧年之後臺灣反抗僵化體制人士匯聚的樂土,他將自己和這些人稱之為「嬉皮」,他認為嬉皮是無法被定義的,是追尋內在的修行者,也是關心環境和萬物生靈的實踐者,數代綿延發展出許多形式,例如他認為現在的背包客旅行者也是嬉皮的一種轉化。移居東岸後,王家祥的創作完全轉向繪畫,每天照顧完動物之餘的所有精力都用來畫畫,讓他感到自己仍有生產力,為了方便攜帶和郵寄,他多是以壓克力顏料畫在八號大小的畫布上,作品po在個人臉書上展售,所得皆用來照顧照顧流浪貓狗。無論生活多麼辛苦,他始終沒有放棄,能夠燃燒自己照亮其他生命的每一天。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