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當淨零排放遇上部落:原住民族在公正轉型中的缺席與吶喊

2025/09/04 12:56
2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當淨零排放遇上部落:原住民族在公正轉型中的

缺席與吶喊

 缺席的「公正」:從法規看見的制度漏洞 

【台北訊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台灣正處於邁向淨零排放的關鍵轉型期,這場變革的核心是確保沒有任何社群被遺忘。然而,在備受關注的「公正轉型」進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聲音正不斷被邊緣化——那就是台灣的原住民族。當政府積極籌組各項委員會,試圖透過體制內的協商來推動轉型時,民間社會對於原住民族代表性的呼聲卻日漸高漲。這不僅是為了落實法律的明文規定,更是為了確保這場攸關台灣未來的轉型,能真正體現其「公正」的本質。

        法規賦權與現實缺位:從氣候變遷因應法 看見的制度矛盾

        台灣的《氣候變遷因應法》第三條對「公正轉型」的定義,明確指出了其核心精神:在尊重人權與尊嚴勞動的前提下,必須「向所有因應淨零排放轉型受影響之社群進行諮詢,並協助產業、地區、勞工、消費者及原住民族穩定轉型。」這段文字的重要性在於,它不僅將原住民族單獨列為一個必須被納入諮詢的群體,更將其地位提升至與勞工、產業等同的高度。換句話說,法律已然為原住民族的參與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是台灣在氣候法制上的一大進步。 然而,當我們檢視目前所規劃的「公正轉型委員會」組成時,卻發現現實情況與法規的理想存在巨大落差。

        該委員會目前多由政府官員、學者專家或產業代表組成,卻缺乏真正來自民間的原住民族代表。這種代表性的缺位,不僅讓法律的條文淪為空泛的口號,更讓整個轉型過程的「公正」性受到質疑。政府部門或許會辯稱,已有體制內的原住民族事務代表參與,但這樣的說法顯然無法滿足社會的期待。真正的「公正轉型」並非僅僅是政府內部的單向決策與溝通,而是需要與受影響社群進行雙向、實質的協商。如果委員會中只有官派代表,而沒有真正來自部落、了解當地脈絡的民間代表,那所謂的「諮詢」不過是一種形式,根本無法觸及原住民族在面對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時所面臨的實際困境與需求。 

        這種制度上的矛盾不僅體現了政府在執行政策時的保守心態,也反映出其未能充分理解「公正轉型」的深刻意涵。公正轉型不只是經濟結構的調整,更是一場社會正義的再造。它要求我們正視歷史上長期存在的權力不對等,並在新的轉型過程中積極糾正這些不公。原住民族作為台灣土地的傳統主人,其土地、文化與生態知識與氣候變遷息息相關,他們理應是轉型決策的核心參與者,而非被動的接受者。 

國際共識與台灣角色:COP與巴黎協定中的原住民族權利 

        台灣在推動公正轉型的同時,也應放眼國際,接軌全球趨勢。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與《巴黎協定》都已明確強調,公正轉型必須納入原住民族的參與。這不僅是因為原住民族是氣候變遷下最脆弱、最容易受到衝擊的群體,更因為他們長期以來與自然和諧共存,擁有豐富的傳統生態知識,是氣候行動的重要資產。 此外,國際勞工組織(ILO)的相關公約與《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也明確指出,原住民族有權參與所有影響其土地、資源與生計的決策。這項權利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參與,更意味著決策者在制定政策時,必須充分考慮原住民族的文化、社會與經濟權利。

        台灣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理應遵循這些國際規範,將原住民族的權利視為推動公正轉型的基石。 如果台灣的「公正轉型委員會」未能納入原住民族的民間代表,不僅是在國內法規上說不過去,更將在國際上貽笑大方,被視為一個未能真正履行其國際承諾的國家。這種做法不僅無法展現台灣在人權保障上的進步,更可能讓台灣在應對氣候變遷的全球行動中,被貼上「不公正」的標籤。聯合國在2015年通過《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其中多項條文都與原住民族的自決權、土地權、資源權以及文化權利相關,這些權利都與氣候變遷下的公正轉型息息相關。例如,太陽能發電廠的選址、風力發電機的設置,都可能影響部落的傳統領域,甚至改變地景。如果這些決策是在沒有部落參與的情況下做出的,不僅侵犯了原住民族的權利,也可能引發社會衝突,阻礙轉型進程。 

當代部落的挑戰與機會:能源轉型下的生態與文化衝突 

        當前,台灣政府正積極推動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發展,這些大型基礎建設往往座落在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或鄰近地區。從風力發電機組到太陽能電廠,它們的興建、營運與維護,都可能對部落的生態環境、文化地景與傳統生計造成深遠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原住民族未能被納入決策過程,他們的權益將無法得到保障,甚至可能被迫承受轉型所帶來的負面衝擊。 例如,在許多部落,太陽能電廠的設置需要大面積的土地,這可能會影響傳統的農耕方式,改變當地的生態系統,甚至阻礙部落發展傳統文化活動的空間。

        此外,風力發電機組的噪音和視覺影響,也可能對部落居民的生活品質造成干擾。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在轉型初期就透過公正的協商機制來解決,將會累積成為未來轉型的巨大阻力。 然而,這場轉型也為原住民族帶來了新的機會。如果政府能夠真正落實「公正轉型」,讓原住民族有機會參與決策,他們可以將其豐富的傳統生態知識應用於再生能源的發展,例如,選擇對環境衝擊最小的開發方式,或是結合部落的傳統智慧來進行生態復育。此外,原住民族也可以透過參與能源產業的發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模式,實現部落的自主發展。這不僅是保障原住民族的權利,更是讓他們從氣候變遷的受害者轉變為解決方案的共同創造者。 

邁向真正的「公正」轉型:從「官方轉彎」走向「全民參與」

         我們需要明白,真正的「公正轉型」不應該是政府部門的「官方轉彎」。它不該是一場由上而下的單向決策,而應該是一場由下而上的全民參與、協商與共識建立的過程。如果政府真心希望推動公正轉型,就必須展現誠意,將來自民間的原住民族代表請上談判桌,讓他們能夠與政府、產業、學者等各方代表進行實質對話,共同尋找應對氣候變遷的永續之道。 

        這意味著,政府需要建立一個透明、開放的協商平台,讓原住民族有機會表達他們的聲音、疑慮與期待。這也意味著,政府必須尊重原住民族的自決權,確保任何在傳統領域內的開發,都必須經過部落的知情同意。只有當原住民族的權利被充分尊重,他們的聲音被認真聆聽,這場轉型才能真正具備「公正」的內涵,避免原住民族在轉型過程中被邊緣化甚至犧牲。 總而言之,台灣的淨零排放之路,需要的不只是技術革新與產業升級,更需要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這場變革的核心,是重新檢視與原住民族的關係,並將他們視為平等的夥伴。當我們談論氣候變遷時,我們談的從來不只是科技與數字,更是一場關乎人權、正義與永續的全面社會變革。而原住民族的聲音,正是這場變革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政府若想實現真正的「公正轉型」,就必須把原住民族的民間代表請上桌,共同擘劃一個更具韌性、更具包容性的未來。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