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場「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給人發錢可行嗎?
台灣推動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UBI)邁出重要一步。由民間 NGO 組織 UBI Taiwan 主導的「台灣首個UBI實驗計畫」,於新北市府中15紀錄片放映廳舉辦成果發表會,除了有BIEN 全球主席 Sarath Davala、 柏克萊大學社會福利學院副教授張祐綾線上參與、另包含UBI Taiwan創辦人羅泰、紀錄片導演顏子為及受試者于媽媽參與與談,並公開實驗紀錄片,描繪單親媽媽于媽媽在有基本收入後,因為每月穩定收入支持,重建生活、擁抱未來的過程,引發現場觀眾熱烈討論與感動。
首個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成效如何?
所謂UBI 即是無條件基本收入,倡議的是希望人人都享有基本收入,這個概念在國際上獲得廣泛的討論與支持,包含OpenAI執行長奧特曼、民主黨初選候選人楊安澤都有倡議類似概念,世界各地包含美國、芬蘭、南韓都有類似的實驗進行。
這部紀錄片記錄了為期兩年的基本收入實驗歷程。期間,于媽媽成功轉職至一份更為穩定的工作,並得以在每個工作日晚間陪伴兒子共進晚餐、協助課業與參與運動,親子關係大幅改善。她也能夠為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提供更具營養的飲食,並添購書桌,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在基本收入的支持下,于媽媽的身心狀態顯著提升,亦順利度過罹癌治療期間的艱難挑戰。她表示:「基本收入帶來極大的安定與安心感,讓我的家庭得以延續,也讓我真切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支持。」
UBI Taiwan 理事長蘇嘉冠分享:「UBI 並非施捨,而是制度性保障,讓人有喘息空間去選擇生活,而不是被迫為了生存而放棄希望。」
這次實驗以單親家庭為主,協會每月提供一筆固定金額作為無條件收入,無須回報、也不限制就業狀態,受試者可自由運用。UBI Taiwan創辦人羅泰表示,這類制度性介入,將有助於打破貧窮代間複製的惡性循環,建立更有韌性的社會基礎。
映後座談觸動觀眾,但實驗成效存疑
在紀錄片放映後,UBI Taiwan 舉辦映後座談,由于媽媽、紀錄片導演顏子為、柏克萊大學社會福利學院副教授張祐綾(線上參與)以及UBI Taiwan創人羅泰共同出席,從實務與理論角度分析UBI制度的社會價值。
于媽媽分享:「基本收入是我一個很大的安心、安定的力量,它讓我的家庭可以延續,我覺得領受到很多的愛。」觀眾中也有多位社福工作者與學者參與討論,有人表示:「這部紀錄片讓人真實看到政策背後的生命故事,很值得推廣。」
張祐綾教授強調:「UBI 不只是金錢補助,而是對個人選擇與尊嚴的保障,進一步思考為什麼許多人會沒有被社會安全網接住,台灣應把這樣的實驗視為社會投資的一環。」
然而,也有觀眾提出質疑,指出此次實驗僅為單一個案,而非一群民眾,該個案本身就已急需幫助,無法反映社會大眾對於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質疑,包含受補助的人錢是否會花在刀口上?是否會讓人怠惰而不去工作等等的衝擊。不能僅憑單一個案,就認為台灣適合推動無條件基本收入,更遑論台灣財政是否有足夠財源支持大規模發放基本收入。
擴大實驗基數,促成良性對話
對此,UBI Taiwn回應,參照海外的UBI實驗都有企業與政府的協力支持,對於UBI Taiwna而言不論是拍攝紀錄片、支持受試者甚至進行實驗的訪談與分析,都仰賴資源的投入,因此借鑑海外經驗,透過Ascent Academy思躍軟實力培訓所合作,進一步希望擴大與企業端合作,爭取擴大實驗規模,涵蓋更多族群,讓實驗成果更為客觀與全面。
UBI Taiwan 表示,今年除了加強政策論述,希望引起更多社會良性對話,也積極拜訪產官學界,廣納各方意見,搭配推動立法討論,期望 UBI 成為台灣社會安全網的一部分。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