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道掉下一頭豬,國外救了一群鴨——我們怎麼了?

2025年6月14日早晨,一頭大黑豬從行駛中的貨車掉落在國道一號台中段,被後方車輛撞傷。不到15分鐘,警方排除現場並查獲責任車輛,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對駕駛開罰 3,000 至 18,000 元。新聞報導與輿論焦點皆集中於交通罰則與道路安全,卻無人關心——這頭豬是誰?牠經歷了什麼?牠現在怎麼樣了?
在台灣,類似的經濟動物運輸意外頻繁發生,卻總被視為「貨物掉落」事件,甚至被製成「打拋豬」、「九天玄女降肉」等迷因,成為輿論上的笑談。大家往往只關注道路是否壅塞、罰多少錢,卻忽視這些動物是否在痛苦中掙扎、是否正在求生,整個社會對經濟動物的冷漠與物種歧視暴露無遺。
當國外已開始扭轉視角,台灣還在開玩笑
與台灣社會將動物事故娛樂化的風氣不同,國外在面對類似事件時,已逐步展現出更具體的動物倫理實踐與反物種歧視的作為。以美國著名的動物庇護所 Farm Sanctuary 為例,他們曾收容三隻從運輸車中跳出的年幼小牛 Walter、Randolph 和 Ted。這三隻牛原本註定走向屠宰場,牠們在擁擠的運輸車中長途跋涉,過程中往往缺乏水源與休息,甚至可能在車上因熱衰竭或壓傷而死。這樣的境遇,是多數肉牛無法逃脫的命運。所幸他們在途中跳車,並在美國動物庇護機構 Farm Sanctuary 的協助下獲救,從密閉的鐵籠與灼熱的柏油路上,被帶往綠草如茵的庇護所展開新生。他們的故事不只是救援的紀錄,更是提醒社會看見經濟動物情感、尊嚴與生命價值的重要契機,進一步推動庇護、教育與制度改革。
另一則來自紐約的案例同樣令人深思——母豬 Dory 被工人發現在路邊虛弱倒地,身上布滿曬傷與擦傷,疑似從運往屠宰場的卡車上跌落。Dory 在當地人通報後,經由救援團體介入,成功獲得醫療照護並被安置至庇護所展開新生活。這起事件揭示了一個令人痛心的事實:對許多被飼養作為食物的動物來說,從屠宰車上跌落的短暫意外,竟是牠們一生中唯一能夠真正接觸陽光、空氣與自由的時刻。這些事件不僅是對生命的搶救,更象徵著對動物權與制度性剝削的反思與回應。
教室到庇護所:當動物權進入教育現場
將動物權益推向教育現場的一個具體案例,是美國 WoodStock Farm Sanctuary 救援了一群原本被安置在教室中、作為教學用途的鴨子。他們長期被圈養在缺乏水源與自然環境的教室內,無法游泳、沒有同伴,也缺乏基本的照護資源。這群動物在原本應該學習同理與關懷的環境中,反而成為被忽視的對象。當學生與教師意識到這樣的情況違背動物福利後,主動聯繫庇護所協助救援 Farm Sanctuary,將這群鴨子救出並安置於庇護所。讓小鴨們能夠在自然的環境裡快樂成長同時,更促使當地學校停止使用活體動物作為教具,轉而與庇護機構合作遠端課程,透過觀察與故事來理解動物的情感與需求。這起事件不僅是一場救援行動,更是將動物權益納入教育體系的具體實踐,體現出修正物種歧視觀念與提升動物倫理意識的重要一步。
這些案例顯示,在國外,經濟動物的處境已不再只是「無聲的犧牲」。透過庇護、教育與制度倡議的推動,社會正逐步修正過去忽視經濟動物痛苦的結構性問題。
台灣可以怎麼做?
當國外已開始具體反思並採取行動時,台灣仍普遍將經濟動物視為商品而非生命個體。這不僅體現在媒體與輿論的冷漠,也反映於教育、制度與政策上的空白。要改變現況,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著手:
- 公眾教育:推動與動物庇護所合作的生命教育課程,讓學生了解經濟動物的真實處境,取代以活體飼養作為教具的做法。
- 強化法規與救援機制:建立針對農場動物運輸事故的通報與處理機制,並提供緊急救援與安置資源,而不只是將其視為交通障礙物。
- 媒體與輿論引導:新聞報導應引入動物倫理觀點,不僅限於處罰與交通影響,也關注動物本身的處境與後續發展。
- 政策支持與轉型資源:借鏡國外模式,為農業與教育場域提供倫理轉型的補助與培訓資源。
當一頭豬掉落在國道上,不該只是交通意外或罰單事件。牠們的生命故事值得被看見,牠們的痛苦值得被正視。若我們願意跳脫對經濟動物的無感視角,願意反思自身的消費、教育與制度選擇,那麼,也許下一次「跳車」的,不會只是一個冷漠社會的良知。
■撰文|游依苓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