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環頸雉數量創新高! 荒野保護協會 持續調查知本濕地目標保育鳥種

2025/04/15 09:26
12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環頸雉數量創新高!

荒野保護協會持續調查知本濕地目標保育鳥種

荒野保護協會自2018年起,每年於知本濕地進行環頸雉調查,自2022年起,也將黃鸝與臺灣畫眉納入調查對象,作為知本溪口沖積扇的重要目標保育鳥種。

根據《2024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受脅等級,環頸雉被列為「國家極度瀕危(NCR)」、臺灣畫眉為「國家瀕危(NEN)」,黃鸝則為「國家易危(NVU)」。環頸雉偏好草生地、臺灣畫眉仰賴灌叢作掩護,而黃鸝則需同時具備高大喬木與開闊地的棲地。長期觀測這三種鳥類,將有助於了解知本濕地周邊環境的變遷趨勢。

今年的調查於3月30日進行,地點位於知本溪口北岸沖積扇,共有20人參與,成員包含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臺東縣野鳥學會志工、海洋保育署代表與國立臺東大學師生。調查採穿越線調查法,6組調查員自早上7點半起同步進行,以聽聲辨識鳥類,並透過望遠鏡觀察,運用軌跡APP記錄環頸雉的出現位置、數量及性別。

2025年調查成果如下:
• 環頸雉(草生地)206隻次
• 臺灣畫眉(灌叢)92隻次
• 黃鸝(高樹叢)19隻次

本次環頸雉調查隻次創下歷年新高。回顧2024年,數量曾因2023年繁殖季發生大火及棲地成林而驟降至115隻次,顯示今年調查成果的回升具有指標性意義。

值得關注的是,南北兩端調查路線呈現不同結果。北側調查線(紅線、橙線)鄰近農地與濕地,並有放牧行為,牧人砍除銀合歡後營造出矮灌叢環境,恰為環頸雉偏好棲地,多次觀察到公鳥鳴叫求偶或成群活動;而南側其他四條路線因植被逐漸演替成林,不利環頸雉活動,反而有利於臺灣畫眉與黃鸝,數量有上升趨勢。

整體而言,環頸雉對果園與放牧荒地適應良好,但也因與人類活動空間重疊,開始對農作造成一定影響,引發部分農民疑慮。

藉由每年的調查工作,除可持續追蹤鳥類族群變化外,也反映知本濕地的環境與人為互動趨勢。協會指出,黃鸝為目前台東仍相對稀有的物種,雖數量緩步成長,但至今從未發現幼鳥,繁殖情況仍未明朗,是否仍存在獵捕壓力,亟需進一步研究與關注。

照片提供/荒野保護協會志工 蘇雅婷、蘇俊榮、陳翊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