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精神病的距離:應思聰的下一步…
【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近期播完很熱門的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不同的人物、職業,經歷不同的人生課題和壓力,有不同的心理、壓力、創傷和疾病反應,心理的健康與否常在一線之隔,我們從不正常到正常的距離有多遠?什麼是正常?什麼又是不正常?當精神病人自認為是正常時,從外人的眼光看來又是不正常,但是當我們一般人認為自己很正常時,是真的沒問題嗎?
應思聰在劇中飾演精神病人,而這個角色常被認為是不正常的,主要是因為罹患此疾病的人常會出現:幻聽、妄想、情緒控制不佳、混亂的行為等,進而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各種活動的參與,甚至影響到工作表現。我們平時在工作上遇到不如意的事或是壓力來臨時,也常會出現暴走的現象,偶而也會有胡言亂語的時候,可是一但事件過後,或是經過時間的沈澱,心情或情緒會獲的緩解,也比較能夠釐清問題和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從不正常的情緒回到正常,也是在一線之隔。但是,若無法自我做好調整,或是這些混亂的狀況影響到了日常的生活或是人際互動、工作職場等,則可能需要就尋求醫療的協助,透過醫藥和復健等協助,儘早重回正常的生活。
而應思聰的下一步,亦即症狀穩定的精神障礙者如同其他慢性病人一般,也能跟大家一樣生活與工作,出院後的社區復健中心、康復之家、精障朋友會所或職業重建中心等,可以提供相關資源的連結。但是身心障礙朋友被聘用的機會通常比一般人還要少,特別是精神障礙者,這是我們社會仍要共同努力的。
應思聰就如同其他精神病人一樣,經過了醫院的精神醫療與職能復健計劃,滿足其生活、休閒、社交和被接納的需求,同時可以緩和照顧者的壓力。正如阿龍在獲獎時的感言:「我覺得精神疾病並不可怕,只要持續治療與復健,並隨時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況,相信每位康復之友也都能像我一樣重返職場、貢獻心力。」透過多元的職能治療的復健團體,可以幫助精神病人與家屬,逐步蛻變成為「康復者」。如此,不但可以幫助精障者克服問題,更可幫助他們透過習得一技之長,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進而促進或強化其獨立自主的能力,從依賴者搖身成為生產者,順利回歸社區享受全新的幸福人生,並積極努力去汙名化與推廣康復成功的成效。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